01
析字联:柳剥皮挂灯谜自取其辱
对联创造中有一种析字法,将某些汉字的形体拆分或兼并,借以奇妙地表达作者目的。好的析字联,言语弯曲有致,耐人咀嚼,好像谜语一般,富于兴趣性。
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有个县官姓柳名儒卿,为官不正,惯于搜刮民脂,大伙儿背地里都叫他柳剥皮。有一年元宵节,县里要挂花灯制灯谜,柳剥皮自己不会,便请人代制一副。那人也没有推托,当天就给他送上了一副谜联:
本非正人,假装雷公容貌,却少三分面貌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见,绝无一点良知
(上下联各猜一字)
柳剥皮也不细看,便叫人挂在门口。来猜灯谜的人许多,不少人看出其间微妙,不由捧腹大笑,连连称誉:“这个谜联做得好!”
这便是一副奇妙的析字联,谜底究竟是什么呢?且看:“非正人”是“亻”,“假装雷公容貌,却少三分面貌”是“需”(需和雷字形类似,面字少三横为而),上联合而为“儒”字。“惯开私卯”,便是将“卯”分开在两头,“会打银子主见,绝无一点良知”,良字去掉头上一点,是“艮”,下联合而为“卿”字。
上下联的谜底“儒卿”,正是柳剥皮的台甫。联作者用析字法辛辣地挖苦了他的贪婪和不公正,人们当然要笑了!
02
偏旁联: 烟锁池塘柳
汉字的偏旁结构,千姿百态,也被古今联家以共同的构思办法,用到对联之中,别具兴趣。
有同偏旁联,如“守宰宿寒家,穷窗孤寂;客官寓安宅,富室宽宏。”也有不同偏旁联,如“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柳树;碧波淼淼,江河湖海浩瀚。”
最著名的,则是一副五行偏旁联,精妙绝伦,有全国肯定之称,那便是:烟锁池塘柳。
此句最早见于明代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池塘烟柳图,意境美丽。但短短五个字用了五个偏旁,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因而要对好极难。陈子升费尽心机,作了三个对句: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胚榭灯。后人被这一巧对招引,各展才调,又贡献了一些奇妙的对句,如:桃燃锦江堤/灯深村寺钟。
以上诸对句,尽管在文字流通美丽上逊于出句,但意境上均力求持平。但是奇怪的是,现在撒播最广的一个对句却是“炮镇海城楼”,来自于清代梁章钜编的《巧对续录》。这个对句不管意境仍是格律上,都不能与上联调配。还可一提的是,现代有搞怪机伶的联手,对以“锈堵油烟机”,尽管不甚整齐,却较为奇妙,令人捧腹。
03
谐音联:遇农民,唐伯虎一时无对
谐音,是运用汉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替代本字的一种修辞办法,可以形成一种诙谐、宛转的作用,以宛转宛转的办法传情达意。自古以来,谐音就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之中,从诗篇到小说乃至到剪纸等民俗文化,都有着谐音的身影。而对联中的谐音联,也非常值得一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唐伯虎出门去田埂上赏景,见到一个农民挑着担泥迎面走来,由于田埂窄,只要一人让开路,另一人才干经过。那么谁来让路呢?
农民说,你要是能对出我的上联,我就给你让路,否则就你给我让路。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意思极为理解,我担了一担泥拦住了您的去路,但是“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因子路性格莽撞,孔子常常提点击打他,可见上联中还暗含这一层意思。
唐伯虎一时对不上,只好让路。后来唐伯虎外出访友,遇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回家,突发创意,遂对出下联“两岸夫子笑颜回”。仍用谐音双关,夫子可指纤夫,因而外表说纤夫们喜逐颜开回家,但夫子也可指孔子,颜回亦是孔子弟子,孔子对颜回多有称誉,下联还隐含这一意思。
这一副对联中,既有同音同形谐音的“子路”“颜回”“夫子”,也有同音(或近音)异形谐音的“重泥”。含义双关,颇有兴趣。
这样的对联还有许多,如:两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这副对联,外表上是在说行舟、吹打,但其间却暗含了四位历史人物:橹速谐音鲁肃,帆快谐音樊哙,笛清谐音狄青,箫调和音萧何。
04
拟声联:乐器店巧联庆新年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与一般的谐音联不同,它经过模仿人物、动物、器物等事物的声响,来获得别有奇趣的艺术作用。
曾有这样一副联语:独揽梅花扫腊雪,宜量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是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但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上联是由简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的江浙区域方言谐音化出,奇妙之极。
某年新年将至,有一家乐器店张灯结彩,锣鼓阵阵,招引了许多顾客。老板很快乐,对敲锣打鼓的两个年青店员说:“店门口还少一副春联,你们帮我想想,要有职业特征,也要有春联的喜庆滋味。”两个店员也是聪明伶俐,其间一个望着手中的乐器,灵机一动,念道:普天同庆, 当庆当庆当当庆。
另一位店员受了启示,也瞧瞧手中的乐器,信口开河:纵情欢乐, 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巧用谐音,上联“当庆”拟铙钹声,下联的“且狂”拟锣鼓声。读来如闻乐声迭起,制造出浓浓的节庆气氛,字面上也对仗整齐,令人击掌称妙。
05
嵌字联:袁少枚“半闲园”七次嵌入“半闲”
嵌字联是以嵌字为主要特征的对联,在契合上下联句式相同、字数持平、音韵调和、对仗整齐、含义相关或相对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选定的字经过与其他字词的调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适宜的方位上,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其间大多是将人名、地名、寺庙景象、公司行号等名号字眼嵌入联句之中,铺设修饰成对联。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陆云(字士龙)和荀隐(字鸣鹤)两人还不知道的时分,有一天两人一同在张华(字茂先)家,张华由于两人都有大才,就让他们不要说往常的话,所以陆云先介绍自己说“云间陆士龙”,荀隐便答“日下荀鸣鹤”。
风从虎,云从龙,因而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而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国都,古代日下指京都,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
清末民初文人袁少枚,曾给自己的院子起名为“半闲园”,并作了一副嵌字联:半市半乡,半读半耕,半士半医,国际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闲吟闲咏,闲弹闲唱,闲斟闲酌,人世尽多忙客,而我独闲。这副对联在上下联相对的方位七次嵌入“半闲”,读来有跌宕起伏的音韵感,赋有节奏,一起又有信笔挥洒的洒脱感,充溢闲情逸致。
06
隐嵌联:真名士“打脸”假名医
隐嵌联由嵌字联演化而来。嵌字联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字嵌入对联,使上下联彼此对应,添加对联的兴趣性和感染力。隐嵌联则相反,是经过奇妙的省去上下联中的某些字,到达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传曾经有个叫吉生的医师,水平低下,却很喜爱大吹大擂,动不动就说自己有妙手回春之能。
有一次,他给一个患者看病,成果把人给治死了。面临哭闹的患者家族,他哪能承认是自己水平不济呢?硬说成是患者自己沉痾发生,过分迅猛,和他下的药没有一文钱联系。而且花钱买通了官府,撤了那家人的诉状。
有一个文人听说了这件工作,大为愤慨。正好,当天医师在大摆去晦宴,所以文人写了一副贺联,雇人送到了他的贵寓。文人在当地很有名望,医师意外收到贺联,非常快乐,就在众来宾面前,把贺联翻开,先是疑问了一下,随后脸都气绿了。而看懂的来宾都哈哈大笑起来。贺联是这样写的:
未必逢凶化;
何尝起死回。
这副联极宛转而又极奇妙,运用了嵌字联中的“隐嵌法”。上下联别离用了两个医界常用的成语:绝处逢生、妙手回春,却都成心漏掉了最终一字,以挖苦医师的医术不足以做到妙手回春、绝处逢生。更妙的是漏掉的两字恰好是医师的名字。艺术作用、挖苦作用,无不令人赞不绝口。
07
添字联:苏东坡改联苦读书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边增加字词变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哑然失笑。
据传,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能诵。早在少年时代,就博学多才,经纶满腹,因而也有些自豪自傲。一天,他在书房门口贴一对联曰:识遍全国字,读尽人世书。
这对联被一位老街坊发现了,他想:东坡年青学博,真实可喜,但从此骄傲则难成大器。所以,他拿来一本小书,上门找东坡说:老朽近得一书,多有不识,特来讨教。东坡接书一看,不由心惊胆战。不光此书从未读过,而且许多字都不知道,登时面红耳赤,惭愧万分。当即向白叟长揖谢道:小生一时狂兴,幸亏尊翁点拨,五内铭感不尽。老翁走后,他当即撕下原联,各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发奋识遍全国字,立志读尽人世书。
明朝江盈科《雪涛谐史》记载:浙江嘉兴有一位老朝奉(旧时对有钱人或土豪的称号),自命清高,家门上贴一副对联:“心中无半点事,眼前有十二孙。”
但是他的作为却有些名不虚传,知道他内幕的街坊,将上下联各续添六个字,则成为:“心中无半点事,两年不曾完粮;眼前有十二孙,一半未经出痘。”添字联捉住他家的两件事进行戏弄,诙谐幽默,使一副较为旷达的对联成为笑料,弄得老朝奉啼笑皆非,只好撕去。
08
问答联:张之洞与梁启超,问答之中显才智
问答,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办法。它可以将平板的陈说变为或直白或宛转的发问,对联方式生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听说,有一次唐伯虎和陈白阳出去玩耍,两人决议对对联,并提出曾经面酒馆为界,到了酒馆还没对出便是输。唐伯虎随即出上联道:“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陈白阳一听,发现这个上联是个问句,他不知道答案,欠好答,不如避开不答,反诘回去。然后再一揣摩,发现上联中的“庄子”既指村庄,又可指书,语带双关。所以他边走边想,走到酒馆处还没有想出恰当的下联。
陈白阳只好认输,两人便进了酒馆,计划歇息一二。谁知刚坐下,陈白阳便见酒馆墙壁上写着两行大字:“狂药传技,太白遗风”,创意顿起,立刻对唐伯虎道:“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汉书”也是书名,但又非常应景,是 “哪个人写的”之意。这副对联生动生动,极具画面感,而且上下联都是问题,下联对上联避而不答却再次发问,给人无限的幻想空间。
《评释巧对》中有这样一副对联:“细雨密如丝,何机可织?明霞红似锦,无剪堪裁。”
有一位学馆的教师,在微雨时分有感而发,出上联,将细雨比喻为丝,因而宣布疑问:是怎样的织布机可以织出细雨呢?其时学生不在,正好有位客人在场,听到了这样精妙构思的对联,也鼓起对道:明霞红似锦,无剪堪裁。将明霞比作锦缎,叹恐怕没有剪刀可以取舍出来。这一下联看似没有对上联做出回应,实际上却也暗示了细雨和明霞相同,明霞是没有剪刀可以取舍,细雨则是没有织布机可以织出。答句之中暗含上联的答复,而且相同构思精巧、想象佳妙。
除了以上举例的这些对联,问答联其实还有许多,如明代杨一清与其时尚书及国公的对联:
两手并持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专心勤读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问答之中见高远立志、敏慧为人。再如张之洞和梁启超的一副对联:
四水江榜首,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榜首,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对联从容不迫,才思敏捷。
09
数字联:构思精妙,对联中运用数学运算
在对联中呈现数字,算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办法。尤其是数字运用起来极为灵敏,在对联中运用数字颇有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高僧慧远,在庐山的东林寺中潜修佛法,为表决计,就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誓送客不过此。有一天陶渊明和陆修静来访问,三人相谈甚欢。等回去时,慧远出门相送,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跳过虎溪了。三人所以相视大笑,执礼道别。后人就在他们分手处建筑“三笑亭”,还有人写有一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国际,一叶一如来。
这副对联,上联用数字“三”,下联用数字“一”,以一对三,构思合理,整齐独特,与故事里的情形非常相合。
而运用数学运算的,在对联中也不算稀有,如“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年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为贺寿之用,对仗整齐不说,里边还暗含着数学运算。上联中,花甲是六十岁,花甲重开即60*2,三七年月,即21,所以上联中暗含了数字60*2+21=141。下联中,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即70*2,一个春秋即1年,所以下联数字为70*2+1=141。对联可谓绝妙。
如此类似的还有“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非常”,三双一只即3*2+1,正好是七只鸭子;在古代,十寸为尺,非常为寸,因而九寸非常正好便是一尺。这样的对联不只整齐对仗,契合对联要求,更是暗含数学运算,有着精妙构思,数字在这里的用法可谓妙矣。
10
回文联:首尾回环,兴趣盎然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可以正常的看到,在这副对联里,上下联各联早年往后读与从后往前读都是一句话、一个意思,以“水”“寺”为中心下半句为上半句的倒序。这样的对联方式,被称为回文对或回文联。
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办法,它将相同的词语或语句鄙人文中互换方位或许倒置次序,由此发生首尾回环的意趣,也被称为回环。而回文对,正是运用回文办法的一种对联方式。回文对有较为简略的,如:
人过大梵宇,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这些对联,下联由上联倒置语序构成,而语义上又有连接,独有匠心。还有较为杂乱的回文联,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上下联别离是内含回环体,上联以“头”分界,下联以“尾”为分界,且后半句均为前半句的倒序。更为可贵的是“头”“尾”照应,对仗整齐,情形类似,意境悠远。
再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则是同音不同字,用谐音字形成回文对,颇有画面感。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