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紊乱的两层指挥是北洋水兵的重要败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5 20:13:10  阅读:7429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甲午之战,清朝的败因许多。

比方,在战略上既不知彼也不至交。对日本的军现实力,大都清廷官员能够说是毫无所知,他们深信“倭人所恃铁甲战舰,仅有巨细二艘”(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奏折),“彼国只需铁甲一艘,名曰扶桑,……其他各舰悉系同治年间所造木质旧船”(翰林院编修曾广钧奏折),“日本倾国兵数不妥我国之一,又弱不经战”(江南道督查御史钟德祥奏折);决策层中的翁同龢、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也均在对日战事上抱持着不行理喻的自傲,张乃至以为我国只需闭关绝市,日本就会屈从。而日本顾问本部第二局长小川又次提交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等材料,现已将清廷的戎行实力——总兵力多少,八旗兵多少,绿营兵多少,练军多少,蒙古兵多少,勇兵多少,各自练习情况如何,配备情况如何,俸禄各有多少,能否敏捷开往前哨——查询得比清廷自己还清楚

图:《征讨清国策案》(部分)

此外,清廷戎行中病入膏肓的“二元权利架构”,也是清军的丧命败因之一。所谓“二元权利架构”,简略说来,便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由朝廷直接操控的八旗与绿营已完全破落,其国防支柱不得不依赖当地督抚所组成的练军与防勇。这些练军与防勇的身份适当奇妙:(1)他们是朝廷的戎行,也会遭到朝廷故意的防备;(2)他们是带有当地派系布景的戎行,也会遭到其他派系布景者的抵抗。

北洋舰队成军后,这种“二元权利架构”不光没有消除,反而有所激化。英国教官琅威理愤而辞去职务,便是这种体系弊端的直接产品。

琅威理的去留,是北洋水兵军纪的一道分水岭。甲午战后,“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溁回忆往事,曾慨叹琅威理脱离后,戎行不光练习掺水、军令不该,还搞起了化军为家的闹剧,许多人不再在军舰吃住,而是搬去岸上与家眷同居:

“前琅威理来军时,日夜练习,士卒欲求离船甚难。……自琅去后,渐放渐松,将士纷繁移眷,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提督丁汝昌也有相似的慨叹,以为琅威理人品极好,一马当先,其练习给北洋舰队带来了极大的实益:

“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榜首,……其人品亦以琅为最。素日仔细练习,拟订规章,与英国一例,……即在吃饭之时,亦复心手互用,不愿稍懈。”

图:琅威理

琅威理被迫辞去职务的通过,清人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中有简明的叙说:

“水兵之建也,琅威理督操极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右翼总兵刘步蟾与有违言,不相能,乃以计逐琅威理。提督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琅威理去,练习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水兵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

粗心是:驱赶琅威理,乃以刘步蟾为首的北洋“福建帮”管带集体的长时间诡计。1889年末,北洋舰队南巡至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归队,右翼总兵刘步蟾行将提督旗降下,换升总兵旗,旋遭琅威理反对——琅威理其时身为“水师副统领”、“赏加提督衔”;在琅威理看来,提督离去,自己这个副提督尚在,刘步蟾却改升总兵旗,这清楚是对自己的轻视与寻衅。

说刘步蟾“以计逐琅威理”,或许有些过于诡计论,但琅威理因治军严厉而与这些管带之间联系不睦,则是现实。这场抵触闹到李鸿章处。李的情绪含糊,既未训斥刘步蟾做得不对,也没说琅威理的反对不成立,而是发电报给左翼总兵林泰曾(不是右翼总兵刘步蟾),让他另给琅威理做一面旗号:

“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规章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水兵提督有别。”

给副提督独自做一面旗号,非是水兵常规,自不能让琅威理满足。稍后,琅威理北上与李鸿章当面评论此事,二人不欢而散。琅威理不能了解李鸿章何故要用如此含糊含糊的情绪处理此事,遂勃然辞去职务。

给副提督独自制造“四色长方旗”,既谈不上对琅威理“舰队副提督”身份的尊重,也谈不上对刘步蟾升总兵旗行为的支撑,实属一种排难解纷式的和稀泥。李鸿章如此做,也有他的不得已。北洋舰队有淮系布景,但也是朝廷的戎行。朝廷赏给琅威理的“副提督”已明言仅仅“虚衔”,李鸿章自不能无视朝廷将琅威理的“副提督”弄成“实授”,然后让他去升提督旗;但李鸿章与他的署理人丁汝昌,又期望倚重琅威理的治军才能,来束缚北洋舰队中的“福建帮”(周馥曾向李鸿章陈述舰队管带军纪松散,李的回应是:彼等武人,难以绳墨范之。当丁汝昌因伤不能视事,李的指示即不能得到管带们的遵循,除了去电呵斥丁汝昌,李并无他法)。李鸿章夹在“二元权利架构”之中,给琅威理独自另制一面旗号,就成了没有方法的方法。

但这种杂乱操作——虚衔与实授之间的奇妙寓意、旗号背面朝堂与督抚之间奇妙的平衡——不是琅威理所能了解的(现实上他也没有责任去了解)。琅威理之所以辞去职务,是因为他在这番抵触中,得到了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仅仅仅仅“一介总督之私役”。

琅威理的辞去职务,不光是北洋舰队军纪的分水领,也是影响英国在东亚的政治天平向何方歪斜的一个要害节点。而取得英国政府的默许,正是日本建议甲午之战的底气之一。

图:琅威理与北洋水兵官兵合影

这种“二元权利架构”带来的弊端,也发生在战役傍边,具体表现为光绪皇帝与李鸿章,对丁汝昌的各种互相抵触的指挥。

比方,1894年7月26日,李鸿章电报指示丁汝昌:

“汝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要。仍盼速回。”

1894年8月1日,李鸿章又电报指示丁汝昌:

“总署催汝统铁、快各船,往仁川邻近,截击其运兵船,机不行失。……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

这两份电报,显现总理衙门曾给李鸿章施加压力,着重“机不行失”,要求北洋舰队向日军建议进犯。而对中日水兵景象较为了解的李鸿章——与翁同龢等人深信日本水兵一触即溃不一样,李鸿章甲午前夕曾上奏报告称日本水兵“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这些信息大体符合现实——对中日水兵对决的输赢并无掌握,所以在传达总理衙门的指示的一起,给丁汝昌的指令是:(1)要反击,这样才能够敷衍总理衙门;(2)要“相机进退”“速去速回”,“保全坚船”是最重要的工作。

图:丁汝昌

但这种敷衍很快就行不通了。光绪皇帝察觉到了丁汝昌报告中的“未遇敌船”其实是不想与敌船打开直接的正面交锋,连发谕旨严责李鸿章,要他查询丁汝昌是不是真的存在故意避敌的行为。比方,8月5日的谕旨是这样说的:

“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敌船为诿卸当地?近来奏劾该提督怯弱躲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若众论事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矣!”

谕旨里要挟说要拿丁汝昌“身当其咎”,实际上击打的乃是李鸿章。无法之下,李鸿章遂命丁汝昌于一月之内,四度率舰队出海,以敷衍光绪。但中日水兵之间没有大战,光绪肯定不能满足;北洋舰队不能打败日本水兵,光绪也肯定不能满足。9月17日的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受创颇重,但根基尚存;两天后,光绪再发严旨,敦促修正军舰再战,李鸿章遂指示丁汝昌,尽快将船舶修正到能行进的程度,将其开上洋面,以敷衍朝廷的严责,一起也震慑一下日军,但要留意不行与日军军舰交兵,要了解此中“虚虚实实”的真意:

“定、镇、靖、济、平、丙六船有必要漏夜修竣,提前出海游弋,使彼知我船尚能行使,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用与彼寻战,……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

这种紊乱的两层指挥,贯穿了整个甲午战役,直至北洋舰队消亡。

注释

《张哲溁呈文》(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收录于陈旭麓等主编《甲午战役(下)》,第398-399页。

《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第34页。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华书局2009,第88页。

《李鸿章全集·电稿卷·1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12页。

《李鸿章全集·电稿·2》,第812页。

同上,第836页。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6,第11页。

《李鸿章全集·电稿·3》,第16页。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