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清代闻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3 18:32:49  阅读:1642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我国清代闻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构成,实得碑派技法系统进一步趋向完善,然后成为有清一代榜首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实全面学碑的模范。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化刀刻之刚,化掉了呆板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可谓一代我们。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着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特性明显,大气磅礴。

赵之谦的篆书

赵之谦的隶书

赵之谦的魏碑楷书

赵之谦首创的魏碑行书

赵之谦的最具特征行书手札

赵之谦的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文,所作楷书,笔致悠扬圆通,人称“魏底面子”;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独具匠心,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赵之谦颜体气味的行书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进步行了不懈的尽力,总算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刻苦极勤。

在《章安杂说》中亦看出他倾慕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划,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三十多岁时,赵之谦逐渐地彻底抛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

赵之谦50岁今后终究完结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众所周知。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 。

赵之谦于篆书,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搭档胡澍影响。主要是师法邓石如。但是,赵之谦与吴让之的最大差异,就是不故步自封,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化人为己用。

他评邓石如,天资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凭天资则在诸人之上。

赵之谦初学邓石如,然后上溯汉碑。以赵之性情,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乃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相貌。

赵之谦著作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35岁前著作多行书,皆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彬彬有礼,雄壮而洒脱。35岁时,则开端疏远“颜风”了,在十月作篆书四言联为魏稼孙补款时,则字形由长方变方扁,尽管点划还未彻底脱离“颜风”,而已由突变开端突变。36岁之后此种颜体行书便再不复作。

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而,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的“参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其行书著作的彻底老练要晚于正书、篆书以及隶书,是终究才得以羽化成形的。

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终究如果能得到一致,则其必具独特风格。50岁之后的赵之谦,尤其是他最晚年的著作,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所惋惜的,是赵之谦平生少作草书,从中年草书《为犍汀草书集圣教序联》观之,淳厚质朴中见潇洒,亦全出自北魏笔法。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