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夫所指人人咒骂,潘金莲真的罪大恶极吗?
许多人不一定看过《水浒传》,不一定看过《金某梅》,可是一提起潘金莲,却了解得不得了,一个妖媚、谋杀亲夫的妇人形象就出现在脑海里。
《水浒传》中,她瞧不上描述鄙陋、厚道迟钝的武大郎,对巨大帅气的小叔子武松怀着些不可名状的心思,在被武松严词回绝后又转投西门庆怀有,二人合谋毒杀武大郎,最终落得被武松报仇砍杀的下场。
《金某梅》中,她尽管聪明机敏,能说会道,但也和《水浒传》里相同,被描绘成了一个不知羞耻,心思阴毒的女人。
这样的形象明显不会讨读者的喜爱,很少有人会怜惜她的遭受,只需无尽的咒骂,却很少有人知道,潘金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仍是个温顺贤惠的贤妻。
历史上的潘金莲不只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丫鬟,仍是个官家小姐,有名的大家闺秀。武大郎也不是个卖炊饼的小矮个,他本名武植,智慧出众,品行端正。潘金莲与武植日子恩爱,育有四子,白头到老。
为什么他们俩会被写进《水浒传》,还被组织上了这样的人设和故工作节?
传说是武植从前的兄弟找到他想谋份差事,被回绝后心有不甘,惹是生非假造了许多流言分布出去,流言传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耳朵里,所以就有了“毒妇”潘金莲和“受害者”武大郎。此举给武植和潘金莲带来了许多费事,不只让潘金莲名声尽毁,还让潘、武两家的后人都饱尝诟病。
这便是流言的力气,哪怕后来施耐庵的后人专门出来抱歉,乾隆皇帝为武植立碑,也仍然无法消除长久以来流言带来的影响。
在古代“潘金莲”(仅指文学作品中的潘金莲)这样的人自然是人人喊打,要浸猪笼的,那放到现代呢?尽管行径仍然令人不齿,但却是有让人怜惜之处的。
潘金莲生在清贫人家,后来进了大户人家做丫鬟,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长得又美丽,多少就有了点小抱负,比方嫁个好人家,你耕田我织布,有一个帅气的相公,所以老爷看上她,她勇敢地回绝了,还把工作告知夫人,惋惜适得其反,老爷怀着点报复心易手就把她嫁给了“枯树皮,三寸钉”的武大郎。
本来就梦想幻灭对日子不满的潘金莲偏偏还遇上了王婆这根搅屎棍,在那个时代居然试图寻觅真爱,改变命运,才落得那样的结局。
可以说,《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可恨却又不幸的女人,封建的社会制度和变形的婚姻让她变成了一个性情歪曲的人,她又以一种过错的方法来抵挡,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总算害人害己。
如果说《水浒传》里的潘金莲还值得怜惜,《金某梅》中的她就真是咎由自取了。《金某梅》中的她比《水浒传》中更“恶”,极端自私,不论他人死活,只想着满意自己的愿望,是适当“兽性”的。许多为“潘金莲”洗白的人都会提到一个词——自在,以为她所作的恶都是为了自在。
就算放到今日,自在也是建立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她为了所谓的“自在”,毒杀武大郎,在《金某梅》里乃至为了“自在”害死了西门庆,这不是为自在而战,而是彻彻底底的自私,彻彻底底的“恶”。
但提到实际,就算到了现在,看似文明的21世纪,许多人仍然“谈性色变”。特别是关于女人,只需论题提及到“性”,女人就总是遭到各种污名化。
不只是“性”,社会上许多与女人相关的词都被污名化,比方“女司机”、“女权”,女人被污名化的背面往往是男性的自卑,长期以来具有的特权让他们惧怕女人的觉悟,惧怕失掉特权将会让他们失掉在社会上安身的仅有的优势,比方最近两年一向被热议的pua,学习这个课程的大多并不是日子中自傲优异的男性,反而是一些并没什么杰出的长处,性情内向的自卑男性,只需他们才需要用镇压他人来抬高自己。
这也触及另一个问题——男性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期望在未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自在地分配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心灵和人生担任,不必再遭到种种不合理的约束,真实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