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他捐了半个故宫为人超拔值得每个中国人留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5 22:19:05  阅读:6866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来历 晒宝会

他身世名门,曾是“民国四令郎”之一,他腰缠万贯,所居宅邸可谓京城一绝。

他终身散尽家财,只为留住国宝,他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尖端书画半壁河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人说:他的姓名,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再也不会忘掉。

他,便是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0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张伯驹出生于河南项城。

7岁那年,他被其生父张锦芳,过继给张镇芳,从此,张伯驹的终身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张镇芳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历任直隶总督、河南都督等职,位高权重,腰缠万贯。

而作为张镇芳之子的的张伯驹,天然是金衣玉食,吃穿用度,一应俱全。

他聪明好学,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从小便有着“神童”的美誉,深受张镇芳的喜爱。

身处官宦之家,又生逢浊世,家里人天然想让张伯驹做军官。

民国元年,随父亲到差河南都督的张伯驹,被送入了河南陆军小学读书,尔后便开端了军伍生计。

但是,生性淡泊的张伯驹,看不惯官场之中的糜烂习尚,自感做武士简直是一种“羞耻”。

所以,他决然脱下戎衣,赋闲在家,每日只写诗作画,看戏唱曲,过得好不安闲。

不同于其他的富家子弟,张伯驹虽家境富裕,常与阔令郎为友,却一点点未沾纨绔之气。

他日子素净,也不故作狷介尖刻,喜同名士交涉,正因如此,他对书画名品也有必定才智,常常会为保藏名品一掷千金。

父亲让他打理银行业务,他却只一门心思读书听曲儿,闲时便背着手去书画行里闲逛,只需看中,再贵也必定要买下来。

为此,母亲整日在家悲叹:“让你当官不去,让你开银行欠好好开,就知道花钱买字画!”

02

每年,张伯驹都会被父亲派去上海查账,而清闲之际,他就常常会去一些风月场所走动。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段,张伯驹遇到了陪同他终身的奇女子--潘素。

潘素生于姑苏,祖上从前做过宰相,可无法到她父亲这一辈时,祖产已被挥霍一空。

幼年时,其母遍请各地名师,教潘素研习乐律、书画。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便将她送去了青楼。

因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潘素很快就红透整个上海滩,还获得了“潘妃”的美誉。

有一天,张伯驹查完账目,就约着一众令郎朋友去喝花酒,正逢着名角潘素登台弹曲,曲声弛缓,余音绕梁。

张伯驹看她出落秀气,颦蹙之间更显非凡,判定此女子不俗,就急速问同行人:“台上这人是谁?”。

当得知台上的,便是有“潘妃”之称的潘素之后,张伯驹便暗下决心,立誓要娶潘素。

而风流倜傥的张伯驹,也很快就获得了潘素的芳心。

但其时的潘素,现已被一名很有权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得知张伯驹有意潘素之后,连命人将潘素幽禁了起来。

强龙难压地头蛇,迫于无法,张伯驹强抢不能,只得打通看守的兵卫,连夜将潘素带回北京敏捷成婚。

成婚之后,张伯驹深感潘素聪明非常,又请人教给潘素画山水画,晨钟暮鼓,琴瑟和鸣,尔后的几十年间,潘素从未离开过张伯驹的身边。

潘素知书达理,再兼二人兴致相投,关于张伯驹保藏字画的喜好,她一向挑选支撑。

正因如此,张伯驹愈加醉心于名品字画,整日里四处寻访名家,搜集奇珍异宝。

有一年,与张大千有着“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儒,想要把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转卖给洋人。

《平复帖》是陆机真迹,乃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手迹,上面盖满了各朝各代名士的印章,素有“中华榜首帖”的美誉。

而溥儒曾将国宝级画作,唐代闻名画马高手韩干的代表作《照夜白图》,卖给英国人。

张伯驹听到音讯后气得跺脚,如此无价之宝,一旦丢失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所以他马上找到溥儒,问所需多少大洋,溥儒张口便要20万,一毛钱都廉价不得,怎样办真实有心无力,张伯驹也就只能作罢。

直到1937年,当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正是缺钱的时分,他二话不说,就借出一万大洋,这令溥儒愧叹不已。

终究,在旁人的促成下,溥儒才总算容许4万大洋卖给张伯驹,为我国保住了这一无价国宝。

尔后,张伯驹又连续买下,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

而其价值,是变卖了家中,在京津两地的简直一切房产。

1941年的一天早上,旅居上海的张伯驹正要出门就事,迎头走来三个大汉,绑了张伯驹便走。

不久之后,潘素接到了电话,绑匪称没有200万,就等着收尸,这可急坏了潘素。

甭说200万了,一时刻让拿出来这么多钱,100万也凑不到啊!情急之中,潘素想到家中保藏的字画。

合理潘素预备变卖字画赎人的时分,通过多方斡旋,潘素总算见到了张伯驹,此刻的张伯驹,现已被摧残得不成人形。

而见到潘素后的榜首句话竟然是:

“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保藏的那批字画,便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维护好!”

没过多久,绑匪惧怕作业闹大,就把张伯驹交给了上海当地的的一个伪军喽罗,等潘素去要人时,喽罗一张口便是20根金条,

无法之下,潘素也只好四处借债,才换回张伯驹。

张伯驹曾对潘素说:“我死了没什么,它们才是我的命。”。

潘素也深知这些藏品关于张伯驹的含义,一向都细心保管,不敢有半点松懈。

北平沦亡的时分,为了维护国宝,潘素将这些名品字画,都缝进了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终究才把它们带出了北京。

1946年,古董商人马霁川,在北平拍卖一幅,素有“天下榜首画卷”之称的珍品《游春图》。

这幅画布局妥当,运笔细腻,乃隋代闻名画师展子虔传世的仅有著作。

其时抗战现已完毕,故宫正广泛收买民间珍品,张伯驹闻言之后,便恳求故宫买下这幅传世名作,避免丢失海外。

马霁川却张口要价800两黄金,故宫方面也只能无可奈何。

而就在此刻,有洋人称有意购得此画,张伯驹气得捶胸顿足,急速放话给马霁川:“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前史,万万不能出境。

假如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易手洋人,谁便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

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 马霁川也有些怕了,就松了松口说,“220两黄金,有钱来拿!”

虽然价钱现已减少了许多,可关于家财散尽的张伯驹来说,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为了凑够买画的钱,张伯驹只好变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而这个宅子在京城之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是大宦官李莲英的院子,仿颐和园排云殿规划而建,构建之雄伟,实为稀有。

连马未都曾感叹说:“这宅子搁在今日,光拆迁,就得一个多亿。”

等凑够了钱,张伯驹便马上前往马霁川处买画,可没过多久,就愁眉苦脸地回来了。

一问才知,这马霁川假称黄金成色欠好,竟要追加20两,此刻现已是一贫如洗的张伯驹,哪能凑出这么多钱。

无法之下,潘素只得回到房里,将多年来喜爱的首饰金银,一应拿到当铺当了,才凑够了钱,总算买下了这幅《游春图》。

后来,南京总统府遣人来买,并称乐意出500两黄金买下《游春图》,而张伯驹却一口拒绝,称:“伯驹旨在保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而正是这些张伯驹用了半生看护,不吝败尽家业,宁死不卖的国宝,在1956年时,被尽数捐赠给了国家。

这中心还包含:《平复帖》、《游春图》、《杜牧手卷》、《范仲淹手卷》等,8幅一级珍品。

而这8幅著作,任拿出一件来,都是无价之宝,不可估量地。

时至今日,这些珍品还都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当政府意欲奖赏张伯驹20万元时,张伯驹一口拒绝,只容许收下了一张文明部颁布的奖状。

当有人问起,为何会无偿捐赠这些绝品时,他说:“不知情者,谓我网罗唐宋精品,不吝一掷千金,气魄过人。

其实,我是饱经辛苦,也不能尽善尽美。

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吾族文明居国际之先位,真可傲视外国。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年青的时分,张伯驹就喜爱听曲儿,还曾跟京剧大师余叔岩学过戏,后来,为了发扬“国粹”,张伯驹还创立了“国剧会社”。

建国后,为了呼应“百家争鸣”的召唤,他拉了一帮老演员排演戏剧《马思远》,没想到却被人扣上了“you pai”帽子。

解放时期,张伯驹曾和陈毅有过私交,常常在一起下棋,陈毅得知此事之后痛斥道:“张伯驹一个读书人,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怎样可能是you pai !”

但张伯驹却并不感到恼怒,还说:“戴什么帽子,我倒无所谓,一个藐小的俗人,存亡得失,无关大局。但要说我fan dong ,真实是有些冤枉。”

对此,陈毅还曾赋诗一首,送与张伯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尚,待到雪化时。

1961年,吉林博物馆替补有缺,陈毅便组织张伯驹配偶,去长春做文物判定作业。

临行时,谈及此事,张伯驹也仅仅淡泊笑道:“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冤枉不只不免,也算不了什么。

自己看古画也有过过失,为什么不许他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

到了长春之后,张伯驹将终身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博物馆里的作业人员们,还将30多件藏品,同时捐赠给了吉林博物馆。

这中心还包含张伯驹最为喜爱的一幅,南宋时期的《百花图》。

此画不只是我国现存的榜首位女画家的著作,关于张伯驹来说,还有愈加重要的含义。

“我毕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力也会好些。”

而便是这样一幅重要的画作,张伯驹仍旧挑选了捐赠。

但就在此刻,更大的浩劫来了。

1966年,张伯驹被阻隔检查之后,被下放到吉林舒兰县插队。

此刻的张伯驹现已年近70,舒兰县派来的人一看, “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莫非要咱们养他不成!”便拒绝接纳张伯驹配偶。

张伯驹和潘素老两口儿,也只得冒着大雪赶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老两口才发现,原先的宅子现已成了大杂院,里边住着十几户人家。

无法之下,两人只得找了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住下来。没有户口,也分不到粮票,只能依托朋友接济聊以度日。

谁能想到,这个从前一掷千金的民国令郎,迟暮之年竟却落魄至此。

但日子的清贫并没有让张伯驹自哀自叹,相反,配偶二人仍旧在家赋诗作画,恰似什么也未曾发生过。

而同其时许多被凌辱和诬害的人不同,张伯驹并没有挑选悼心疾首、怒火中烧,而是自始自终地安静。

对此,红学咱们周汝昌也感叹道:“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由于时刻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刻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

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实力如尘土。”

张家鼎盛之时,曾有10位管家,有4位担任中西餐的大厨,每当会客,席间皆珍品很多,令人拍案叫绝。

而多年之后,画家黄永玉在饭店偶遇张伯驹时,只见他独坐在一个旮旯小桌前:

“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沉着,品尝红菜汤毕,当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

黄永玉过后不由感叹道:“能喝此糟糕红菜汤,先生真乃大忍人也!”

1972年,陈老总逝世,张伯驹闻言沉痛不已,急速前往吊唁,可碍于身份,张伯驹被挡在门外。

无法之下,张伯驹只得手书一挽联,被放置在了会场的旮旯里。

悼念会上, 毛泽东无意间看到偏角里的这幅挽联,问:“书法好,词也好,这是谁写的?”

陈毅夫人张茜一听,忙说,“是张伯驹送来的!”毛主席问,“他现在还好吗?”

张茜便照实叙述了张伯驹夫妻的境况。

毛主席 听后,不觉慨叹,“你去组织一下吧。”

就这样,张伯驹进入了文史馆,潘素则进入了我国画院。

除了宠辱不惊、生性旷达之外,张伯驹为人处世也从未有过气派,在晚辈面前,更从来就没端过架子。

红学咱们周汝昌和张伯驹熟识之后,每每到张伯驹家中访问,自行翻阅藏书字画,想来便来,想走就走,一点也不用拘礼。

保藏咱们王世襄,一向想研讨《平复帖》上的印章,但又欠好开口,苦思良久之后,才提出恳求。

谁知张伯驹听完之后说, “你每次到我家来看,真实是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细心地看吧。”

王世襄喜从天降,急速捧着《平复帖》当心翼翼回到家中,生怕有一点点闪失。

1982 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大红灯笼挂满了京城的街头巷尾。张伯驹由于伤风,住进了北大医院。

进入医院之后,张伯驹被组织进了一间8人病房,隆冬之中,病房里喧闹非常,条件非常粗陋。

潘素便向医师提出,能否换一间人少一点的病房,却被医院一口拒绝,理由是:不行等级。

84岁的张伯驹衰弱地躺在病床上,目击着一个个患者的逝世,心情非常失落,而当潘素再次向医院提出恳求,又再次被拒绝。

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只得精疲力竭地握着他的手,静静流下眼泪。

两天之后,病房中又死一人,张伯驹的病况扶摇直上,成了肺炎。

而就在上级领导的批文下达的前一天,1982年的2月26日,张伯驹中止了呼吸。

其时,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

他一个人捐赠给国家的东西,满足买下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

悼念会上, 挽联如雪。经济学家千家驹感叹道:

“我参与八宝山悼念会不知道多少次了。

许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万古流芳’。依我看,并非都能万古流芳,真实永存者,张伯驹是一个。”

他的终身,好像一叶扁舟,卷挟在前史的激流中。

而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乱,见辱不惊的境地,更是常人所达不到的。

他行过的姿势,高雅而淡泊,他的格式之大,后人更难望其项背。

而现在,却鲜有人可以知道他的姓名。

当人们为一个个名士大师树碑立传时,张伯驹就像一页旧报纸,被忘记在了前史的旮旯里,再无人记起。

时至今日,咱们再没有理由不知道他,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请记住他的姓名,记住咱们永久的先生,张伯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