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19年第11期 P4-5
文明线路:文明沟通的空间廊道
文明线路,作为文明遗产范畴的概念,始于1987年的“欧盟遗产方案”。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20世纪80—9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情,包含具有一起文明基因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苏联崩溃带来全球化新关键、亚非拉区域展开诉求高涨等,这些一起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文明范畴思潮革新的时代背景。
反映在国际文明遗产维护方面,传统的前史性、修建性维护视界被不断反思和打破。1994年,针对国际遗产名单的不平衡性问题,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国际遗产代表名单‘全球战略’和专题研讨专家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将文明遗产维护从一个留念碑式和静态的视角,转向对人类文明产业(wealth of human cultures)更全面和多样化的认知视界上来”。这表明文明遗产维护的方针开端拓宽,进入全球文明多样性的表达、沟通、协作展开的新阶段。同年,在马德里举行的名为“将线路作为文明遗产的一部分”的专家会议上正式提出“文明线路”概念,其中心在于着重文明线路“见证国家间或区域间的沟通与对话”。至此,以“人类迁徙和文明对话”为中心内在的文明线路概念敏捷走出欧盟,成为国际文明遗产范畴一起重视的焦点。
以2008年国际奇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经过的《文明线路宪章》为标志,国际文明遗产维护范畴根本厘清了文明线路作为文明遗产特定类型的主题研讨结构:文明线路需求依托实践存在(或前史上实践存在过)的有较长前史跨度和空间跨度的交通线路;文明线路发生和展开需求有宗教、商业、政治或许其他特定意图作为动力;从效果上,文明线路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区域或大陆之间,在适当长的时期内的交易、思维、常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多维度、持续和彼此的沟通”。也即,文明线路以文明区、文明区之间多元沟通需求为动力,随同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终究架构其文明沟通的空间廊道。
当今,文明线路现已打破单纯的遗产维护范畴。国际上渐有经过开掘与留念古代区域间文明联络与沟通的史实、复兴今世社会文明认同、促进经济沟通协作的趋势。这自身契合国际遗产维护的根本主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前史上的文明线路项目现现已过“一带一路”今世国际协作廊道概念,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遗产大会上,我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路途网”,南美6国一起申报的“夸帕克南:安第斯路途体系”两项跨境文明线路项目成功登录成为国际文明遗产。2个申遗项目均阅历了联合申报国十余年的遗产查询、主题研讨、维护办理协作;借申遗推进的协作现已为沿线国家搭建起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明沟通协作的新廊道。
文明线路在学术与实践上的加速速度进行展开提示咱们,应当持续检视和拓宽其学术研讨的视界。回到文明线路承载的文明沟通上,针对文明的结构及其特性,依据“文明习惯性和传达性”理论,人类前期文明多为人类习惯特定天然地理环境、后期社会环境而构成的内生型文明或文明。具有必定空间间隔的不同区域内生型文明要素在堆集到特定阶段,将构成复杂性高档文明层,并呈现溢出效应和磁石效应,也即呈现向周边传达和吸收外来文明要素的进程。这一效应成为文明、文明区之间构建文明沟通空间廊道的内在中心驱动力,是为前史必定。朝圣之路、香料之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奴隶之路、可可交易之路等线路虽有不同的突出主题,但这些仅是文明线路承载文明传达功用的外在表象,而文明沟通的内在则经过空间廊道沿线区域文明构成的“技能体系、准则体系、精力体系”3 个子体系得以全面表现。因而,在文明线路主题研讨的视界下,文明三大子体系作为微观历时性文明沟通效果,见证了文明线路衔接文明区的多元共性文明特征应,当作为中心研讨目标。
详细到修建、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学科,文明线路空间廊道掩盖范围内的修建形制,乡镇、村庄及周边环境构成的景象形状一般能作为研讨目标,开掘表现文明沟通传达影响下的共性文明特征。此研讨视界不光可以辅导文明遗产维护剖析,一起可供文明线路串联区域的共性前史资源开掘、景象特征剖析、展现使用规划学习。本期文明线路专题中,既有将“南粤古驿道”“米仓道(巴中段)”等文明线路本体的维护与规划展现使用作为研讨目标的文章,也有将依托文明线路构成的“江门华裔华人文明线路资源”“古代城湖散布”“海上丝路东海航线之濑户内海区域景象”等文明沟通效果的共性特征作为研讨目标的文章。作为环绕文明线路展开多学科穿插研讨的最新效果,可供专攻此范畴的学者评论共鉴,等待可以引起更多学术争鸣。
徐桐
2019年10月8日
完好深度阅览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