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乾隆与泉州面线糊那个必须得说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5 17:08:15  阅读:6630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古时中原人南迁入闽,在泉州的山海之间安家落户,创造出形形色色、别具风味的食物。石花膏、土笋冻、海蛎煎、姜母鸭……所有的美味小吃,都是漫长历史中的创造。

图片来自网络

来到泉州,面线糊(mī-suànn-k o)绝对是是必不可少的尝试,这不,连闽南语怎么发音小编都给你标好了。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卖面线糊的小吃店随处可见。由细面线、地瓜粉熬制而成的面线糊,汤汁浓稠、入口顺滑,糊而不烂。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面线糊只有面线当然是远远不够的,醋肉、大肠、猪肝等各种卤煮,油条、鸡腿、马蹄酥等各种香脆的炸物,柔与脆、滑与韧相结合,只有你想不出来的奇妙搭配,没有老板煮不出来的美味。盛好一碗面线糊汤底后,便可以在琳琅满目、垂涎欲滴的配菜中随心选择,自由搭配。选多选少,丰俭由人,所以即便是在同一家小吃店,也可以吃上半个月不带重样。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一碗面线糊,汤底尤为重要。网上曾经流传着面线糊汤底分为“鱼汤派”与“骨汤派”的说法,在这个说法中,前者用鱼骨虾米等熬制汤底,后者则是由猪大骨熬制汤底。

但也有营业多年的店家对这个说法表示不赞同,他们表示,每家汤底虽然不一样,但其实本同末异,目前来说大家多是用海鲜熬制汤底,这样的汤底味道比较鲜美,虽然也有将海鲜汤与骨头汤混合的,但还是当季海鲜熬成的汤底最为美味。

图片来源:泉州网

面线糊这样一款神级小吃不仅广受泉州男女老少的喜爱,据说也是乾隆好评系列。

传说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来到泉州一个叫罗甲村的小村庄。彼时适逢饥荒,民不聊生,遍寻全村也不得美食。恰巧乾隆做客某秀才家,秀才的妻子心灵手巧,贤惠过人。她在墙角找到了一些过年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仔细洗净后下锅熬出一碗“大骨汤”,又将柜子里扫出的面线碎和木薯粉和着下到汤里,最早的面线糊便由此诞生。乾隆从来没有尝过这种神奇的搭配,吃后如沐春风、十分欣喜,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秀才妻子急中生智,佯称这是祖传秘方,乃是用上等面线和秘制地瓜粉加工而成。乾隆龙颜大悦,重赏秀才一家。

图片来自于网络

乾隆与面线糊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这段被人津津乐道的面线糊历史虽已无从考证,也不排除是人们在美化面线糊,但着实为泉州面线糊的形象增添了神秘而有趣的一笔。

虽说泉州的面线糊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然而最早的面线糊店铺是哪一家,其实泉州本地人也语焉不详。但已知最早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泉州的西街便出现了数家贩售面线糊的小摊,因此更是有“东街肉粽、西街面线糊”的说法。

图片来自:搜狐网

那时的面线糊配菜种类不像现在这般繁多,一般只在早上出摊,一碗面线糊或三分钱,或五分钱,在当时多是“土豪”们才享用得起的美味。

图片来自:小红书

而现在,泉州人的一天不仅可以从一碗面线糊开始,也可以由一碗面线糊结束。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面线糊小吃店,可选的配菜少则十几种,多的可达三四十种。也有的到了晚上九点多十点,才推着车子从小巷深处出来摆摊,专供刚结束加班,或是正要开始夜生活的年轻人填饱肚子。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最后,分享几个面线糊食用的小tips:选择配料的时候,如果海鲜选得多,就可以滴上一两滴料酒去腥;如果大肠、猪肝等卤煮选得多,就要少放肉汁,味道才不会太重。若是不吃香菜或葱,一定要提前告诉老板,否则已经练就一手 “光速”的老板,一个手快就会加下去啦!

图片来自:小红书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