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帛画男人御龙图
图腾崇拜是远古部落普遍存在的社会风俗。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古史记载有不同的说法。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夏都二里头遗址02VM3号贵族墓内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为讨论夏部族的图腾崇拜风俗,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
1 绿松石龙形器
是夏部族图腾神物标志
这个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廷基址内被编为02VM3号的贵族墓葬里,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骨架的肩至髋骨处。图画由2000多片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每片绿松石长0.2厘米~0.9厘米,厚约0.1厘米。它所依托的有机物现已迂腐,仅发现有部分白色灰痕。全幅图画保存较好、色泽艳丽、明晰可辨。
这个绿松石粘嵌的龙形器为巨子、细身、蜷尾,龙身中有脊线,曲折有致,跃然欲生,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4厘米。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托座长13.6厘米~15.6厘米,宽11厘米。托座外表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画,多处可见由龙头伸出的弯曲弧线,似为体现龙须(或鬓)的形象而特意制造的。龙头呈扁圆形,较托座拱起,呈浅浮雕状。鼻梁和额面中脊由3节实心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蒜头状鼻端硕大夺目。眼呈梭形,以圆形白玉粘嵌的双目也分外杰出。龙须由12个单元组成,标志鳞纹的菱形石片散布全身。龙头朝西北,尾向东南。腰部置有铜铃1件,铃内有玉质铃舌。铜铃外表黏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在龙尾下端3.6厘米处有一个长条形绿松石饰,与龙体近于笔直。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其制造之精、体量之大,在前期龙形象文物中非常稀有。
偃师二里头是夏都斟鄩故城遗址。龙本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图腾神物。因而,这儿发现的绿松石粘嵌的龙形器,应是夏部族图腾神物的标志。
我国远古时代设有专职的豢龙氏和御龙氏,来担任对龙的养殖和祭祀活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龙作为夏部族的图腾神物,夏王朝当设有专门主管祭祀龙图腾的职官御龙氏。
坐落二里头遗址3号宫廷基址内的02VM3号墓,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主人为成年男性,年龄在30岁~35岁。墓内随葬品除绿松石龙形器之外,还有铜器、玉器、白陶器、漆器、陶器、海贝和绿松石珠等,其间海贝有90多枚。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方位尊贵显要。考虑到这座墓的主人葬于3号宫廷基址内,而夏商时期的宫廷多具有宗庙的性质,所以这座墓的主人应是一位主管宗庙祭祀的巫师一类神职人员。其时,也只要这类神职人员身后才干埋葬在宫廷基址内。特别是这件粘嵌有绿松石龙形图画的器物“被斜放于墓主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因而咱们有理由以为,这位墓主人有或许便是夏王朝担任祭祀图腾神物的御龙氏。
2 夏部族的图腾标志主要有三种说法
图腾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独特现象。远古部族常以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天然现象,来作为本部(氏)族的标志或标志。奥地利闻名学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图腾是氏族的一起先人,一起也是他们的保护神与供给协助者。”这是说远古人类常把本部族的图腾视为先人(或保护神)。
夏部族的图腾标志,主要有黄熊、黄龙和薏苡3种说法。
黄熊
相传,鲧、禹父子都曾“化为熊”。熊是能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其间棕熊被称为黄熊。《国语·晋语》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源。实为夏郊,三代举之。”《淮南子》记载有“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的传说。因而,有学者以为夏部族的图腾应为黄熊。
熊本是黄帝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为有熊。”夏族乃黄帝之后。《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故古史所载鲧、禹“化为熊”的故事,应是夏部族没有构成时仍沿袭其先祖图腾名号的原因。
黄龙
相传,鲧身后化为黄龙。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有鳞、角,能走、会飞,长于游水的奇特动物。《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归藏·开筮》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这儿所说的黄龙,实指禹而言。
螣蛇在神话传说中归于龙类神物。《说文·虫部》:“螣,神蛇。”《荀子·劝学篇》:“螣蛇无足而飞。”《淮南子·览冥训》云:“前白螭,后奔蛇。”高诱注:“奔蛇,腾蛇也。”因蟒蛇奔波如飞,恰似腾云驾雾,故有“螣蛇无足而飞”和“螣蛇乘雾而飞”的神话传说。这便是古人把蟒蛇视为神蛇和龙类的原因。
薏苡
薏苡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形似珠,灰白色,果仁叫薏米,能够食用。《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阐明夏族为姒姓。姒,通作苡。《史记·夏本纪·集解》引《礼纬》曰:“祖以吞薏苡生。”《论衡·古怪篇》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这阐明夏得“姒”姓,是鲧妻修己吞食薏苡而生禹的原因。
但是,“姒”字从女、以声,《说文》未见。金文姒、始同字,作(《卫姒鬲》)、 (《姒 》)、 (《邓伯氏鼎》)诸形,它所从的“以”旁,像蛇身盘绕歇息状。《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这儿的“相繇九首”与《天问》所说的“雄虺九首”相类,都是由蛇演绎而来的神话。故丁山先生说,“姒象蛇身自环形”,是有道理的。
3 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标志根由有自
夏部族的图腾标志始于大禹。据《国语·周语下》,大禹治水成功,“皇天嘉之,祚以全国,赐姓曰姒,氏曰夏”。《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阐明夏族从黄帝族分离出来,别立“夏后”而“姓姒氏”,是从大禹治水成功后开端的。
夏部族图腾标志天然有其根由和演化。夏部族的龙蛇图腾,乃是承继和沿袭其先祖宓羲、黄帝族的图腾名号。太昊宓羲氏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鼻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太昊氏以龙纪。”《帝王世纪》说:“庖羲氏蛇身人首。”考古发现宓羲、女娲蛇身人面交尾图,便是太昊宓羲氏以蛇为图腾的佐证。《淮南子·地理训》:“中心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史记·天官书》也说:“轩辕,黄龙体。”这阐明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标志是根由有自的。
夏部族的龙图腾由蟒蛇演化而来。《礼记·乐记》载:“夏后氏以龙勺。”《史记·封禅书》说:“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这阐明夏后氏是以龙为图腾标志的。但是,《列子·黄帝篇》说:“夏后氏蛇身人面。”所以,许多学者以为“龙的基形是蛇”,“而蛇类中最挨近龙的是蟒蛇”,蟒蛇图腾被神话,就演化成咱们今日所知道的龙。偃师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阐明这些估测是正确的。
4 腾跃升天涵义深入
这个绿松石龙形器的头向、腰铃及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都有着详细的特别涵义。
“头向西北”涵义飞向天宫。这个绿松石龙形图画呈“头向西北,尾向东南”腾跃升天状,应是中国古代“乘龙升天”观念的反映。《周易·说卦传》说:“《乾》,西北之卦也。”《乾》卦标志天,阐明天帝坐落西北方。因天帝居住在西北方,这便是作腾跃升天状的绿松石龙出现“头向西北,尾向东南”的根本原因。
铜铃可传达神灵的告示。《说文·金部》:“铃,令丁也。”段玉裁注:“铃,古谓之丁宁,汉谓之令丁。”是“铃”本名丁宁。《汉书·谷永传》说:“以丁宁階下。”颜师古注:“丁宁谓一再告示也。”是“铃”声有“一再告示”之义。这阐明巫师在祭祀或做法时,可私自摇摆绿松石龙形器,使铜铃宣布动静以传达先人神灵“一再告示”的旨意。这便是绿松石龙形器腰间系以铜铃的原因。
绿松石龙形器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当是地步的标志。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男人御龙图,是神话传说中乘龙升天的生动描写。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帛画中的飞龙不光“头向西北”,并且在龙的左下方还绘有“鱼形图”。郑玄《礼记·昏义》注:“鱼,水物阴类也。”在古人的观念里,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故帛画正是用“鱼形图”所表明地下阴界,来衬托男人御龙升天的主题含义。御龙升天要从地上腾飞。《周易·乾》九二爻辞:“见龙在田。”王弼注:“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汉书·郊祀志上》集注引张宴曰:“龙星左角曰天田。”这是说每年春分傍晚时,苍龙的角星开端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这个方位就叫“天田”。《周易·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这阐明“苍龙”顺时上升,到夏至时整体陈列于天空。《周易·明夷》上六爻辞:“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天、地相照应。由此可见,这儿的绿松石条形饰当是地步的标志,用以表明龙从地上升起之义。
由上所述,这个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为咱们讨论夏部族图腾崇拜风俗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蔡运章)
(本文配图均由蔡运章先生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