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炸毛蜗牛见过么琥珀里亮晶晶的那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12 13:42:37  阅读:7153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作者:Yuki

修改:Kamin

审稿:邢立达

说起毛烘烘的小动物,咱们或许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自家喵主子或汪主子。

毛烘烘,是在说我?| Yuki拍照

不过,今日咱们要聊的,不是那些每天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干流毛球们,而是一只不常入镜的、浑身长毛的……蜗牛。

什么!蜗牛不都是光秃秃的吗?咋还能长出毛来?

没骗你,这只小蜗不只全身毛烘烘,并且仍是搭乘琥珀胶囊从近一亿年前的白垩纪穿越而来的,是迄今已知最陈旧的有毛蜗牛物种。

幻想中有毛琥珀蜗牛活着的姿态 | 复原图:刘毅

穿越时空的炸毛小蜗

今日,来自德国、我国和瑞士的科学家们一同报导了这块独特的化石,其间一位正是闻名的“琥珀猎人”——邢立达副教授。他们将研究结果宣布在了的iScience杂志上(Cell旗下刊物)[1]。

封存在琥珀中的“炸毛”蜗牛 | 邢立达

这只炸毛小蜗从前日子在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远古琥珀森林中,能够追溯到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

它和那些被琥珀裹挟着的五花八门的远古小生命们一同,穿过时空地道,从白垩纪来到人们眼前。

穿越亿年的蜗牛琥珀化石(正面+不和) | 邢立达

透过晶亮的琥珀化石,咱们能够获得这只蜗牛的许多身份信息。比方,它的直径约为6.6毫米,高约2.2毫米,尽管身段小,却现已成年(是当之无愧的“小蜗”没错了)。标本壳外表覆盖着密布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显着的螺纹。

琥珀毛环口螺的毛特写 | 邢立达

为了能愈加明晰地了解蜗牛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给这块小小的标本做了个显微CT扫描,获得了它的高清3D图画。

蜗牛标本的高清3D图画| 邢立达

依据收集到的各种特征,科学家们发现这只小蜗和以往发现的腹足类动物均有不同,是全新的属种。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琥珀毛环口螺(H. electrum),新的属名为毛环口螺(Hirsuticyclus)。

琥珀毛环口螺归属于环口螺科(Cyclophoridae),这一科的蜗牛大多是较为陈旧的陆栖品种,一般喜爱日子在温暖湿润,昏暗而多腐殖质的环境里

说起来,像琥珀毛环口螺这样长毛的蜗牛,在今日的地球上并不罕见,湿螺科(Hygromiidae)、大蜗牛科(Helicidae)、圈螺科(Plectopylidae)、坚齿螺科(Camaenidae)、多圆螺科(Polygyridae)等类别中都重复呈现过相似的特征。

日子在今日的“有毛蜗牛”——多毛环肋螺 | 周清华

不过,此前,人们并不知道蜗牛长毛的现象能够追溯到什么时期。一般的化石从未保留下如此精美的“炸毛”细节。琥珀里却是发现过不少蜗牛壳和带有软组织的蜗牛[2],但长毛蜗牛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露脸。

此前邢立达团队报导的带有软组织的蜗牛琥珀化石,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眼睛 | 邢立达

邢立达振奋地说道:“琥珀毛环口螺便是琥珀这种特异保存带来的奇特礼物,它是现在腹足类化石记载中,保存有毛状结构的仅有记载,也是最陈旧的记载。

蜗牛炸毛有何妙用?

那么,问题来了,蜗牛为什么会长毛呢?这些毛终究能够用来做些什么呢?

对此,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些剖析和估测:

首要,这些角质毛关于蜗牛的天敌会发生震慑。告知它们:“莫挨老子,老子有刺!”

效果大约相似这样?|YOUTUBE / KRUGER SIGHTINGS

其次,关于移动缓慢的蜗牛来说,从高处掉在地上再从头爬回的本钱真实太高,搞不好还简单肝脑涂地。这些毛就能够协助蜗牛更好地更好地附着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下降意外坠落的危险。并且,如果跌落到森林地上上,毛还能供给缓冲,防止蜗牛壳直撞击到地上。

再次,这层稠密的毛还或许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这一点和其他的毛球们相同)。

更风趣的是,琥珀毛环口螺的毛或许还有传达种子的功用。比起坚固的针叶树针,其时的蜗牛或许更喜爱吃柔软的被子植物。而在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种子的均匀尺度很小,比芝麻粒还要小许多。这么一来,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在用餐结束后,身上或许会附着到一些被子植物的小种子,然后带着它们去游览,再播种到更远的当地。

这么看来,被子植物与蜗牛之间有着彼此习惯的联系,茂盛的被子植物为蜗牛供给食物,发生了白垩纪多种多样的陆生蜗牛,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协助了被子植物的分散。

感谢美丽的琥珀,让咱们再次窥见了白垩纪生物们多彩日子的一角。不知下一个“毛烘烘”,又会是谁呢?

邢立达对琥珀毛环口螺的介绍

作者手刺

排版:Yao

题图来历:刘毅

参考文献:

[1] Neubauer,T.A*., Xing, L.D*., Jochum, A. 2019. Bristly business: first record of a snail with periostracal hairs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iScience DOI:10.1016/j.isci.2019.09.034

[2] Lida Xing, Andrew J. Ross, Jeffrey D. Stilwell, Jun Fang, Ryan C. McKellar. Juvenile snail with preserved soft tissue in mid-Cretaceous amber from Myanmar suggests a cyclophoroidean (Gastropoda) ancestry. Cretaceous Research.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8.09.013.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喜爱就点个“在看”吧!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