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门口,彭治宇叫住一同前来的新京报记者,往来时的方向走了缺乏百米,指着路旁边一块石碑念道:“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他说明,由此可见其时对孔子、儒学的爱崇。
作为一名博物馆爱好者,彭治宇的博物馆之旅,未进展馆便已敞开。
到现在,彭治宇观赏了北京109家博物馆,占全北京161家博物馆近七成,有的乃至屡次“打卡”。
最频频的时段,他半年内观赏了40多家博物馆:“一般早上7点出门,逛到下午5点多闭馆。一般一天逛三个馆,多的话或许逛四个。”
为了便利同好更好的组织行程,2019年,彭治宇以“桓大司马”为笔名,排出了一个北京博物馆的民间榜单,依据自己的观赏体会,依照展品、布展、特征、服务四个维度,将他观赏过的北京博物馆分红一星到五星。
10月2日上午,游客在北京孔庙门口排队买票。 新京报记者 王洪春 摄
点评博物馆的四个维度
彭治宇在自己的大众账号“文史宴”中开列榜单,其间故宫、国家博物馆、雍和宫、明十三陵被列为比五星级还高的超级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被他列为五星级博物馆的,除了恭王府、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之外,还有智化寺、五塔寺、勉励堂科举匾额博物馆等大众并不了解的博物馆。
之所以这样排序,源于彭治宇对博物馆的点评办法,分为四个维度。
首先是展品:“这是博物馆的魂灵,展品的稀缺等级是决议一个博物馆质量的最重要的要素。”
其次是布展。彭治宇以为,布展需条理清晰、见地新颖深化,文字介绍详略妥当。
彭治宇以法源寺为例阐明展品和布展的重要性。法源寺内国宝很多,展品极佳,但布展欠安,简直彻底没有介绍阐明,不是对释教有适当了解的游客,很简单把一些稀世之宝容易错失,就算没错失,也不太知道好在哪里。因而,法源寺在榜单上仅仅四星级博物馆。
此外,特征、服务也是他点评博物馆的维度。
特征,如博物馆修建自身的前史文明价值、是否为闻名景点的一部分。
服务,如博物馆的观众体会度,彭治宇还将邻近美食包含在内。
10月2日与新京报记者观赏国子监时,彭治宇以这儿为例说明特征和服务的意义: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契合左庙右学的古制,自身便是这类古修建的代表著作,即使没有展品,光是修建形制也十分值得一看,并且我国科举制度展布展十分合理,许多跟科举相关的小文物,其他博物馆很难看到,看完今后能够对科举制度有深化全面的了解。
辟雍内景。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官方微信大众号图
但他也说,周边没有正派吃饭的地,要细看的话耗时较长,主张自带干粮。
“张狂”时一天四家博物馆
10月2日,第4次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彭治宇已对这儿十分了解。
“琉璃瓦有黄绿蓝等色,其间黄色的琉璃瓦为皇家专用。”一进门,彭治宇先以黄琉璃瓦为例,介绍起孔庙古修建群的标准之高。中轴线两边摆放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落款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名字、原籍、名次。他从中找到了不少“熟人”,并提示有些石碑是进士自行筹款所刻……
彭治宇自以为是“前史爱好者”“博物馆达人”,对孔庙的安置及文明意义如数家珍。正如许多男孩相同,他的前史启蒙是古装武打片:“喜欢古代,就喜欢前史,看些这方面的书。”
对前史的喜欢,为今后与博物馆的相遇埋下了伏笔。彭治宇大学念的中文系,结业后曲折厦门、深圳、上海等地为网络游戏做策划,规划游戏布景、剧情等。
2012年秋天,他经朋友介绍来北京拍照纪录片,由此开端涉猎考古学。
除看书之外,那时他天天泡在国家博物馆,一般早上站在门外等,一开门就进去,待上一整天细心研讨。
“考古学要看什物嘛。接连泡了一个多月,收成颇丰,也另开了一扇门。”2014年脱离北京之际,他想着不能白来一趟,开端博物馆“打卡”之旅。
其时一周上六天休一天,彭治宇简直每周都去逛。现在回想起来,他用“张狂”来描述:“一般早上7点出门,逛到下午5点多闭馆。一般一天逛三个馆,‘反常’的话或许逛四个。”半年下来,会集“打卡”了40多家博物馆。
尽管后来他并未脱离北京,逛博物馆的习气却保留了下来。
他特别记住陶然亭邻近的一家民办博物馆——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展室在地下一层,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收藏文物包含彩陶、瓦当、封泥等。
彭治宇去时,馆长路东之已于几年前逝世,守门之人不知是谁,对他说:“谢谢,好美观看。”当天游客并不多,也就五六人,彭治宇心想,若不是承继遗志,卖门票还不如收租金赚得多:“东西尽管不多,但看得出用心良苦。每一件展品,都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作为观者,很感动。”
屡次“打卡”,常看常新
2019年9月2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数据显现,201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5354家,收藏品总量达4000余万件。其间,北京博物馆数量为161家。
“近点的根本都去过了”,彭治宇仍惦记着延庆区山戎文明陈列馆、昌平区博物馆等远郊方针。
对他来说,逛博物馆便是学习的进程。刚开端,能看懂的当地并不多,需求逐字阅览简介,并听听说明。何为看懂?不光是看看姿态,“比方一件青铜器挺美观的,能看出工艺好在什么当地,怎样做出来,反映了怎样的思维意识形态……这便是看懂。”
现在,彭治宇一逛博物馆便是几小时,有时会在某一件展品前逗留好几分钟:“像发愣相同,实际上脑子里在回放与展品相关的前史文明知识。”有时碰到眼前一亮的东西,他还会掏出手机查一查,赶忙将心中感触记录下来,回家再加以概括、收拾。
有些博物馆,彭治宇会逛屡次。用他的话来说,便是“常看常新”。他曾在故宫博物院看过一次阿富汗文物展,因为对此并无了解,“很懵,没什么美观的。”后来,他阅览中亚史、阿富汗史、丝绸之路史等相关材料后,才了解其时阿富汗贸易中心的位置,再次在成都博物馆看此展时就很愉快:“学得越多,看得越高兴;看得越高兴,就想学更多东西。”
现在,彭治宇收成了一群文史同好。我们相约一同逛博物馆,并形成了一个50人左右的资深粉丝微信群,以相互沟通。
“我说得深化浅出,还能答复发问。”有时,彭治宇也会接到旅行社的“说明”活儿,“我刚起步,现在是在北京范围内,仅限于从北京动身一天能到的当地。等用户群堆集起来之后,我能够去更远的当地,乃至出国。”
新京报记者 王洪春
修改 郭琛
校正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