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星云大师信心不逆利他福德难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30 15:39:25  阅读:2280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金刚经说话四╱四相寂灭起大乘行分第十五(一)

文/星云大师

决心不逆 利他福德难量

吾人修行若以净信为地步,以施舍为耕种,戒法为耕耘,忍辱为营养,精进为日照,再以禅定甘露润泽,天然能结般若道果。

译文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人、善女性,在晨朝时,以多如恒河沙等身施舍;日中时,又以多如恒河沙等身施舍;日没时,再以多如恒河沙等身施舍,如此一天三次施舍,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的。但是,假如有一个人,仅仅听闻此经之经义,关于般若真理深信不疑,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要胜过以身命施舍的人。更况且是发心依教修持,不管书写、受持、读诵,乃至为别人说明此经,这个人所行,不仅仅本身能了悟般若真理,一起还能使别人也一起证悟法性,因而他所得的福德,就愈加数不胜数了!

「须菩提!总括而言,这部经所具的积德行善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光积德行善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发最上佛乘道心的众生所说的!假如有人能受持、读诵本经,而且广为别人讲说,关于此人之所行,如来尽知、尽见,他必定可以成果不行称量、无有边沿、不行思议的积德行善。

「唯有像这样具有般若才智,而又能受持、读诵、说明经义的行者,才干承当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关于这部大乘经典离相无住的妙义,听闻后是无法信任承受的,所以不肯读诵,更不行能为别人说明。

「须菩提!般若才智在人人贵、处处尊,所以不管何处,只需有这部经的当地,全部人间天、人、阿修罗等众生都应当恭顺供养。应当知道,本经所在之处,就如同是供奉佛陀法身舍利的塔庙,全部众生都应恭顺地顶礼环绕,以芳香的花朵分布四周,虔诚地供养。」

图说:莫高窟第98贤愚经变相之无恼指鬘品第八屏。图/国际释教美术图说大辞典供给

原典

持经积德行善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人、善女性,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施舍,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施舍,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施舍,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施舍。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决心不逆,其福胜彼,况且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说明!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行思议、不行称量、无边积德行善。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果不行量、不行称、无有边、不行思议积德行善。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说明。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全部人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顺,作礼环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图/取自网路

注释

持经积德行善者,意便是「受持此经,积德行善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捐躯,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从而持受经典,顿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所得法性积德行善,便是不行思议。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古时印度将日、夜各划分为三时,日间可分为初日分(六─十点)、中日分(十─十四点)、后日分(十四─十八点);夜间可分为初夜(十八─二十二点)、中夜(二十二─二点)、后夜(二─六点)。此处所言,即指白日三时。

劫:梵语音译「劫波」之略称。意译为最长的时刻。释教将之视为是不行核算之长大年月。

大乘、最上乘:溥畹大师《心印疏》说到:大乘,则通回收小向大,渐机人也;最上乘,则指不历阶层,圆顿人也。不管渐顿、利钝根机的菩萨,佛陀皆慈善为说般若法门。

图/取自网路

说话

在第十三分,佛陀以恒河沙等身命施舍和受持四句偈来校量积德行善,进入第十五分,为了更显示受持经偈的积德行善,佛陀以若有人历经百千万亿劫从不间断,每日三次以如满坑满谷的身命施舍,如此无量无边的身命施舍,尚不及对此经教生起清净决心的福德广阔,更况且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说明本经,则其福报积德行善更是无能与之混为一谈!

佛陀反覆以七宝、身命等施舍和受持四句偈彼此校量,首要在树立群众对般若积德行善的决心,如是住决心清净,如是降伏我等四相,才干荷担如来咐嘱的弘法家业。

一、亿劫舍命,不如净信。

二、奇妙般若,贯穿权实。

三、乐二乘法,不入终究。

四、般若佛母,天人礼敬。

日日三分,过无量劫,以恒河沙等身命施舍,此施舍之积德行善,福力虽多,仍堕三界有为的业报,不如闻此经典,一念信顺,解般若无住之妙义!此分再次必定,般若离相无住之不行思议殊胜积德行善。

一、亿劫舍命,不如净信

「决心不逆」者,所谓不逆,即能随顺此「无住」之义的文字般若,不生诬蔑。 「受持、读诵」者,自利也;「为人说明」,利他也。因而,若有人能信顺般若之理,不谤不讥,其福逾越于恒沙身施,更况且若能自利利他,其人之福德,更是难以计量。

《金刚经注解》:「信顺于理,故云不逆。……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

亿劫恒沙舍命施舍,不如诚恳深信自性具百种积德行善,如摩尼宝珠,久没诸欲淤泥,若能拭净客尘,炯然耀目。

《渊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菩萨摩诃萨,决心清净,无有怯弱;于佛法僧,心得淳净;看护六情,无所愿求;无信众生,于佛法僧,令生信乐;已生信乐,心不放逸;发菩提心,不着心相;信知六界,与法界等。」

菩萨行人,能决心不逆,天然谐和和婉,心无怯弱、无愿求,入三宝海,得满意智宝。

图/取自网路

有个婆罗门常用食物献祭家神。一天,他有事出门时,叮咛儿子说:「今日要办供养,让神享受。」

这孩子遵照父命,将食物供奉在神龛前,但是祭坛上的神像却默然不动,祂既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孩子等了好久,神像仍然如此。

这孩子深信神会从祂的宝座下来,坐在地上吃他的东西。他再三的向神请求说:「神啊!您快来吃东西。现已很晚了,您再不吃的话,爸爸回来以后会责怪我呀!」但是神像仍然一点点不动。

孩子便声泪俱下起来说:「神啊!我爸爸要我请您吃东西,您为什么不下来?您为什么不吃我给您预备的东西?」

这孩子期望的哭了好一阵子,神总算从祭坛下来,坐在食物前吃了起来。

孩子的深信不疑,感动神祇下座,享受供养。这一则故事,实是决心清净所显发的力气。经典中,菩萨能行大施,割肉喂鹰,捐躯饲虎,种种难行能行,是源于深信般若无上法,实在不虚,比幻质匪坚的色身,更具永久的价值。吾人修行若以净信为地步,以施舍为耕种,戒法为耕耘,忍辱为营养,精进为日照,再以禅定甘露润泽,天然能结般若道果。

图/取自网路

二、奇妙般若,贯穿权实

「是经有不行思议,不行称量,无边积德行善。」《金刚经注解》:

「明此法门,全部积德行善,过心境地,故不行以心思也;过言境地,故不行以口议也。

「称,不行以秤其轻重;量,不行以测量巨细。若人于此经,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则积德行善广阔,即同佛心,无有边沿,不行称量也。」

般若无量之积德行善,贯穿权实,有无俱除,同等佛心,称量、思议皆不能及。 《首楞严三昧经》说道:

「如是全部凡夫,忆想别离,倒置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见识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解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摆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摆脱相,无有愚痴。凡夫心不清净,忆想别离,倒置取相,而有种种巨细、贵贱、好恶、亲疏等梦想烦恼。」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向智常禅师讨教:「禅师!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小小的芥子怎么包容一座须弥山呢?如此不合情理,这不是在诳骗世人吗?」

智常禅师闻言大笑,问道:「剌史!有人称赞你『读破万卷书』,真有此事吗?」

「没错!」李渤对自己饱读诗书满意不已。

「那么请问刺史,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安在?」

李渤自豪的指着自己的脑筋说:「嗯!都在这儿了!」

智常禅师道:「我看你的脑袋也只要一粒椰子大,怎能装下万卷的诗书呢?难道刺史也在欺骗世人的耳目?」

真如法性,事理无碍,权实贯穿,本是奇妙互融,相等无二,仅仅世人被见识觉知遮盖实相。般若的巧慧,能高树法幢,现神通大用,令咱们日常的语默动态间,表露无遗。如巧匠成规则,巧妇稳家业,巧心福慧全,巧慧诸事圆。

图/取自网路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