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或许,你在几个月之前读到过这么一条科学新闻:手机看多了,头上会长角!
现已垂头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你,或许会在惊讶之余点进这条新闻。一张研讨者的X光片跃然眼前,头骨后边千真万确地多了一块骨头,就像是角一般凸出。国内报导的时分,还会将它与“脑后有反骨”联络起来,颇有点“科学证明了俗话”的滋味。
你看完之后,若有所思,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今日咱们就来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
(剧透:别忧虑了,你不会长角的。)
图 | Scientific Report
“留意啦!留意啦!看手机看多了,脑袋后边或许会长角!”
这个研讨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一个医师,David Shahar。他在曩昔20年从医的阅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后脑勺窝里、颈子上面的当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这玩意儿,学名为“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和搭档一同“看了各个年纪的1200多张X光片”,发现在18-30岁的人中,这块小骨头出现的频率“反常高”。最大的一个枕外隆突事例,“角”乃至凸出来了挨近3厘米。
Shahar 医师将这个现象归结于年青人运用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习气。他以为,长时间的“坏姿态”(Poor posture)让骨头被逼增生,去平衡颈部肌肉和韧带遭到的压力。一个成年人头部的分量大约为4.5千克,咱们的颈部确实每天都受着不小的压力,由于这个习气而影响到骨头的发育,好像也是十分说得通的作业。
并且,电子产品让咱们身体失调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用久了鼠标害的筋膜炎便是一例。
David Shahar,他自己自称 Dr. Posture | researchgate
这个研讨一开端发在了“天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导》(Scientifc Report)上,此刊虽算不上顶刊,发文数量巨大时有“灌水”,但也算是闻名期刊了。这个作业,也被许多国内外闻名媒体报导过,包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大媒体;BBC 乃至以这个研讨为引子,写了一篇深度报导,讲了人类的习气与人体结构的相互影响,读了之后也是大长见识。“咱们的骨头的可塑性十分强,”BBC 在那篇文章里写道,“尽管咱们每个人的骨头架子都由咱们的 DNA 所决议,可是它们却也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以习惯每个人日子中共同的压力。”相关的研讨,乃至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骨骼档案学(osteobiography)。
图 | The Sun
可是,这个研讨自身却有不少奇怪的当地。首要,这些X光片都来自 Shahar 医师自己的脊柱按摩诊所,也便是说,来这儿治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缺点——样本一开端就有误差了。
然后,断定长出枕骨隆突(原 paper 底子没说“长角”,究竟动物的角和骨骼的成分底子不同)的标准在10毫米,只需超越这个值,就在数据中算作是阳性,而不必定真的长“出来”了那个东西,文中配图里的事例其实十分极点。研讨者把这些X光片按年纪和性别分了组,发现年青人傍边长出枕骨隆突的人要多一点点:35%的30岁以下的年青男性有这个隆突,而在30-50岁的查询者中,此份额不到15%。
在论文的谈论环节,作者“估测”,年青人长出这个东西,“或许与手机运用有关”。可是,这个纯查询概括的研谈论文,并没有查询每个人运用了多长时间手机,或许平常日子习气怎样,家庭病史怎样等等,一切的变量就只是年纪、性别、长没长“角”,并且还对“长角”一事的断定十分含糊。
别的,给X光片进行丈量的人也没有双盲。换句话说,假如他心里对成果早有预期,那么手抖给年青的X光片测长一点的状况就会变多。
由此可见,这个研讨自身就问题重重。
图 | lucidchart
而当新闻忽然开端漫山遍野的时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研讨发出了疑问。除了质疑这篇文章自身的因果链条缺少和估测过于果断之外,也有人从专业视点出来拍砖。
威斯康辛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 John Hawks 写了一篇文章,质疑了这个研讨自身的充沛性和必要性。枕骨隆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并且在男性中的发生率比女人更多;在考古人类学中,断定一个骨骼的性别,枕骨隆突也在考虑的要素之中。确实,在 Shahar “长角”文章的总述中,说男性长枕骨隆突的几率是女人的5倍多;但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年青女人的“长角”样本却大于男性,若不是样本有问题,那也是前后矛盾了。
并且,Hawks 表明,不少考古人类学研讨也剖析了相关的骨成型事例。关系到颈和背的运动其实十分多,不只是只需继续垂头看手机这一项;而与枕外隆突相关的运动特征,还有很多的允许、仰头、转头号,比方从事织造的团体,或许很多运用前身负重的团体等等(比方把娃挂在前面)。看手机有或许吗?或许有——可是,没有实锤。
显着,Shahar 的研讨,并没有把实锤拿出来。
图 | pixabay
而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 Shahar 的布景。尽管他在论文中并未宣称本研讨有任何利益相关(即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COI),可是,在石英杂志(Quartz)的查询中,他们发现 Shahar 除了行医以外,还有一个副业,那便是卖枕头。
他自创了一个叫 Dr. Posture(姿态博士)的品牌,在卖一种胸枕的一起,宣称能够经过一些简略的练习,外加把背部垫在这种枕头上睡觉,就能纠正脖子前倾的坏姿态。在产品网页上,他诲人不倦地着重着“姿态”的重要性,和他在论文里边的调子颇有几分类似。
趁便说,这枕头也不廉价,要195刀。
这关于学术研讨来说,是十分巨大的利益相关了。在这个问题曝光之后,《华盛顿邮报》敏捷修正了他们的报导,在后边附上了相关信息,且调整了报导的话术。而 Shahar 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宣称这项研讨即便有一些约束,整体仍是有意义的。他会对论文做出“细小的修正”(Minor Correction),但大致定论并不会改动(Stand by his research)。
不过看客们至此也就底子理解怎样回事儿了。
图 | pixabay
整件事在最近划上了句号。Scientifc Report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查询之后,要求作者撤回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正后才可宣布。而修正后的文章,也将确定性的句子删掉、改成了揣度性的句子,并陈说了样本的误差问题。文章最终也加上了相关的 COI 信息。
不过,这篇文章仍然十分嘴硬地表明,坏姿态和手持电子产品运用的问题需求得到注重,究竟在他们的查询中,年青人确实是肩背和脊柱相关问题的高发人群。
只是,或许看过这个报导的大部分吃瓜群众,或许除了记住“手机+长角”之外,底子就不会看到撤回修正这回事儿。大部分媒体把水泼出去之后,也懒得回来再修正。所以,你现在一搜“手机+长角”(cellphone horn),跳出来的大部分报导仍旧仍是原版。就连BBC那篇长报导也字句没动,只在最终添了一行字:“长角”相关研讨有问题,概况请见别的一篇报导,blabla。
这篇文章是科学研讨吗?当然是,并且也没有显着的不标准(除了 COI 那个部分以外),最终也没有彻底撤稿、演变成学术丑闻。热衷于搞大新闻的媒体,或许会把小保方晴子、韩春雨这样的“问题研讨”扒个底掉,但关于这个小风云,或许最多也是撇撇嘴就曩昔了。
图 | pixabay
但这篇文章是高质量的科学研讨吗?当然不是。略微熟行一点的人,都能用肉眼看出来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从媒体到一般读者,对“科学研讨”的层次和纠错机制缺少认知;媒体报导只需讲了“科学研讨证明”,就似乎是白底黑字的宣言一般。
可是,就算是科学研讨,也有小样本的探求型研讨,定性的描绘型研讨,总述型研讨,大样本查询,元剖析,等等不同类型的研讨,各种研讨关于定论确实凿性天差地别。当今的科学研讨专业性极高,许多范畴都是小碎步行进,有的时分发个 paper 或许也只是抛个砖,试验需求同行重复、定论需求后人进一步验证乃至推翻……这些杂乱的层次,媒体和读者没有爱好也没有精力去追查。
而在科学共同体的作业机制下,也不免出现漏网之鱼。究竟,看得不严的审稿人是人,想要多灌点水早点结业的苦逼 PhD 学生是人,看范畴大佬脸色说话的期刊修改也是人。这并不是一个紧密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了权利博弈、不行测要素和人情世故的网络。再加上总想搞个大新闻的新闻官,想赚点击的媒体,或许是拿了钱的利益团体和社会运动安排等等,最终的产品,并不如人们幻想一般纯洁无暇。
这一切最终出现出的相貌,便是各说各话。新闻媒体里充满的很多研讨成果,特别是与营养学、心理学相关的研讨,都存在着样本量缺少、可重复性差的特征。而假如一篇报导并不对原理和布景加以论述,只是陈说单个研讨的成果,即便没有“误读”或许“标题党”,也会让人冒问号——今日吃鸡蛋有害,明日吃鸡蛋有利,我究竟该听谁的?(关于营养学研讨为什么不靠谱,可戳第2条)
或许换句话说,无法出现科学研讨的机理和相貌,不去“翻开黑盒子”的报导,底子就不是“科学”的——科学历来不是一个只陈说成果的东西,而是不断批判发展的进程。
图 | pixaba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近宣布的一篇谈论便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怎样将科学研讨“可靠性”的“信号”足够地出现出来(Signal Trustworthiness),不只给同行看,也便利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其间包含着重依据的价值(样本数量、质量,怎样运用),提高报导透明度,着重自我纠错和重复性问题,留意误差,以及坚持批判文明(a culture of critique)等。来自宾大传达系的凯瑟琳·杰米森(Kathleen Jamieson)呼吁,在研讨进行和宣布的时分就树立一个展现可靠性信号的机制,而不是一味要求媒体和群众拿着放大镜去通俗的 paper 里找。
那么有了这么多东西,人们还爱看吗?其实,群众也不会满意只需一个定论的科学。宾大传达学院2019年一项查询显现,有68%的受访者都表明,期望看到科学研讨的办法和数据,而63%期望研讨者发布利益联络。
或许,这个“长角”的闹剧对咱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人人都知道做垂头族的健康危险。但今后,若有更多的人给咱们翻开高冷科学的“黑盒子”,群众关于科学自身的认知,也会有所改观吧。
参考文献
[1] Retraction Watch, Text neck’ — aka ‘horns’ — paper earns corrections.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9/09/18/text-neck-aka-horns-paper-earns-corrections/
[2] "Signal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science," by Kathleen Hall Jamieson, Marcia McNutt, Veronique Kiermer, and Richard Sever, PNAS 09/23/2019.
[3] John Hawks, Are Millennials Really Growing Horns From Using Their Phones? https://elemental.medium.com/are-millennials-really-growing-horns-from-using-their-phones-2b7bd6162938
[4] Katherine Ellen Foley, The researcher behind the smartphone “horns” study sells posture pillows. https://qz.com/1649011/researcher-behind-smartphone-horns-study-sells-posture-pillows/
文中说到的新闻:
http:///future/story/20190610-how-modern-life-is-transforming-the-human-skeleton
https:///horns-from-cell-phones-study-flaws-2019-6
https:///nation/2019/06/20/horns-are-growing-young-peoples-skulls-phone-use-is-blame-research-suggests/
作者:李子李子短信
修改:Luna
一个AI
期望咱们都能够做个明眼人——当然,我更期望的是,在这个社会,即便并不是明眼人,也不会总掉坑里。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求请联络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果壳团体旷工去新加坡游玩,今日果壳er来到了李光前天然历史博物馆,它保存了自1849年起保藏的100万件动植物标本~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参加群落参加互动,共享你独家引荐、想再去一次的游览地址!
BTW,咱们设置了小小的门槛,信任酷爱科学的你肯定会经过检测!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42秒内答对尽或许多的题,到达必定分数才能够参加,每24小时仅能答题一次。呼~深吸一口气,然后好好答题吧!
AI和搭档们等你来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