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宋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3 18:33:27  阅读:3107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时,建盏君祝各位朋友中秋高兴。

喜爱建盏的朋友一般都对宋代文明有偏心。那么宋代人是怎样过中秋的呢?

说来也巧,中秋节并不是一个“自古以来”的节日,而是从宋代开端,才成为正式的节日。并且宋代市民文明高度开展,中秋佳节时,无论是庶民仍是尊贵,都可同乐。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秋》中,就记载了其时的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从头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邻居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知晓。

中秋节怎样来的?

月球是地球仅有的卫星,并且在夜空中占有夺目的方位。

即便古人不能把握航天科技,一探月球的真面目,月球仍然成为古人心中重要的事物,不只影响历法,还呈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并被赋予嫦娥奔月等浪漫的传说。

中秋节也是拜月文明的衍生。

祭月风俗的诞生

古时便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风俗,《礼记·祭义》中也有“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谓秋分也”)的记载。汉魏今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变出赏月之风。

《礼记》书影

因为秋分祭月有时会呈现缺月或许无月的状况,《渊鉴类函·岁时部》曰“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中秋有月,是岁多珠。

因而到唐代时,人们挑选阴历八月十五这一月圆之夜来祭月赏月,文人阶级将八月十五看作一个有特别含义的日子,关于赏月、咏月的诗赋之作不乏其人。

明 绢本《双兔》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在宋代成为官方节日

《礼记·月令》中说到“仲秋之月养变老,行糜粥饮食。我国阴历将秋季分为三秋,即七月季秋、八月仲秋、九月孟秋,八月十五乃仲秋之中,也是三秋之中,故称“中秋”

而中秋节成为正式节日并开端盛行,是在宋代。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将“中秋”独自列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明确指出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至南宋时期宁宗公布假令,官员中秋度假一天,“中秋节”正式列入国家方针和岁时节日之中。尽管中秋节至南宋才被正式明文规定,但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就现已跳出文人墨客的尊贵门槛,走向民间,自东京开封逐步风行全国。

宋代的中秋

焚膏继晷的全民狂欢

宋代是我国经济文明开展的重要时期,市民阶级兴起,坊、市的别离约束被打破,“住宅区”和“买卖区”合一,瓦子、北里这样的“综合性商业中心”热烈非凡。

北宋东京开封还废除了“宵禁”法则,呈现了夜市、晓市。

因而中秋作为一个赏月佳节,人们能够在晚间文娱,乃至焚膏继晷尽享节日欢愉,花光满路、箫鼓喧空,处处弥漫着浪漫与热烈的气味。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东京汴梁的中秋夜是这样的:“邻居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知晓。

宋末元初人缜密《武林旧事》(武林为临安旧称)在描绘临安的中秋夜市时也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品,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即中秋的夜晚灯火通明,街上人来人往,各色货品琳琅满目,富贵喧嚣终夜不止。

可见宋代的中秋早已不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专属,而是一种大众化、全民性的节日。

中秋之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不管在钟鼎之家仍是清贫巷闾,都有着稠密的节日气氛。

南宋 马远《月下观梅图》,美国大都会博物收藏

《梦粱录·卷四》中就描绘了一幅不同阶级的中秋图鉴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组织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牵强迎欢,不愿虚度”。

不同阶级的中秋虽有差异,但无不表现出宋人的考究与高雅。中秋月圆时,也是团圆之际,人们赏月、喝酒、吃月饼,还会放水灯、观潮等。

宋代人中秋怎么赏月?

今人赏月,一般是和家人吃团圆宴,并配月饼,观看电视节目或到阳台赏识圆月。

古人在中秋之夜,则是家家户户摆上月饼、瓜果等供品,开端祭月。典礼感挺强。

藻儒鉴藏《拜月图》 立轴绢本

宋代金盈之笔记《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记载:

“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其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及第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妆饰,则愿形似常娥,员如皓月。”

人们忠诚而隆重地焚香拜月,寄予对日子的美好愿望,或愿“金榜题名”,或愿“形似嫦娥”,请求月神保佑。

宋 绢本《瑶台步月》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祭月之后,人们开端赏月、喝酒、吃月饼。八月十五的月亮清光心爱,最宜欣赏,若登高张望,则更增流韵。

《梦粱录》这样描绘中秋之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人们或“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小小月台,组织家宴”

《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中秋之夜,圆月当空,人们各怀逸兴,对月品赏。

南宋 马远《对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时的喝酒与喝茶

已然赏月时有祭月,有宴饮,天然少不了酒。

《东京梦华录》中虽并未直接描绘中秋宴饮的局面,但说到了中秋前夕新酒的火爆程度: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从头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可见中秋之际家家皆要喝酒,才使得中秋新酒未至中午便已断货。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天津博物收藏

宋代民间俗谚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为“四般闲事”。

中秋宴上,也有人以茶代酒,点茶为乐。当茶汤充盈盏面,搅动茶筅,茶汤呈现出洁白,正是“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的景致(陆游《夜坐戏作》)。

精致如宋人,品茗喝酒之时必定少不了丝竹之乐。宫殿的中秋宴上,觥筹交错间,伴随着动听乐声,令人如痴如醉。

“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冈一带,并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箫韶齐举,缥缈相应,如在霄汉。”(《武林旧事》)

民间宴饮,虽不及皇家气度,也有丝篁助兴,热烈非凡。“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东京梦华录》)

宋代人的“月饼”

宋时宫殿在中秋盛行吃“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中秋节特制的饼类,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制造方法十分精巧,这是月饼的前身。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想念泪沾巾。 酥即油酥,饴便是糖,其滋味甜脆香美,便可想而知了。

“月饼”一词在《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均有记载,但仅仅往常市卖之物,与中秋节并无相关,很可能宋人中秋吃的“小饼”、“月团”之类便是后来的月饼,仅仅称号不同。

直到明代,才在田汝成《西湖旅游志会》中呈现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切当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后来,人们制造月饼不只考究滋味,并且还规划了各式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画。饼面上的图画,起先先画在纸上,再粘贴在饼面上。后来,直接用模子限制在月饼上,相似今日的月饼。

放水灯与观潮

中秋之夜放水灯也是宋时人们欢庆中秋的风俗之一。《武林旧事》中记载:“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当水灯浮满水面,灿若繁星之景反常漂亮。但在宋代人眼中,更重要的是迎候潮神生辰的到来,以此取媚潮神,请求他不要给人们带来灾祸。

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风俗不只盛行于沿江、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南宋 马远《水图卷之秋水回波》,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在杭州还有一个特征的中秋景象,便是钱塘湖观潮。“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繁,十八日最为茂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梦粱录》)

宋 李嵩《夜月看潮》图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诗词中的中秋情结

对宋人来说,中秋是尘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经营,玩月游人,达旦不停。而文人墨客则会有各种不同的情怀,想要借月抒情。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拜石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网,雨湿纱网。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合座唯有烛花红,歌且沉着,杯且沉着。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中秋无月,壮志难酬,但有酒有歌,也足以自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下一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而要说中秋的千古名篇,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众所周知的程度现已无需赘言。这阙词表现的哲思与对亲人的怀念,也确实是中秋词中的经典。

苏轼像

时移世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从前照古人”,尽管间隔宋代现已数百年,但国人赏月的志向,对月圆人团圆的寻求仍然不变,感谢阅览此文。

沟通购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