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古称并州,历史悠久,文明绚烂。这儿的人们以面食为主,并州城内的山西面馆,久负盛名,有我国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58年题写的一副楹联。联云:
“品并州拉面削面拨鱼猫耳朵配诸般浇头如食烤鸭,饮山西汾酒露酒特曲竹叶青佐各色好菜胜酌琼浆。”
并州面食品种繁多,有煮食、蒸食、烤食、煎炸四大类二百多种,仅煮面食就有四五十种,据当地业内人士说,做面食,需把好两关,一是“和面”,二是“制造”,经过和、揣、搅、揉、擀、叠、切、拉、捏、揪、擦、拨、抻等工艺,改换方法。如刀削面、拨鱼儿、猫
耳朵、蘸片片、掐疙瘩、柳叶儿、斜旗旗、切绺绺、煮窝窝、握溜溜…不乏其人。其间主要有刀削面、剔尖儿、猫耳朵、拉面四种。这四种中,尤以刀削面和剔尖儿最为闻名,还演绎出美丽动听的传说。
刀削面的传说
并州刀削面,最精彩的是削面的景象。削面时,厨师站在沸水锅前,一手托着30厘米长的面团抵于肩部,向前歪斜;一手持刀,往沸水锅里削,一刀接一刀,后刀的刀口恰落在前刀的棱线上,使削面的剖面呈菱形,面片6至8寸长短,两头尖而无毛边,中心厚而边缘薄,外虚内韧。有技高者,可远离沸水锅两米远,将面团顶于头部,左右手一起持刀削面,有六七条削出的面条流星赶月般地一根追着一根飞往锅中,一分钟可削下200刀,令人叹
为观止。这削出的面条飞入锅中,煮熟捞出,浇上荤素浇头,打卤或炒着吃均可。
美食有美丽的传说,刀削面的传说分外风趣,警世至深。
明末清初时,并州人傅山,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正草隶篆无所不晓,求其墨宝者来往不断,名噪一时,在赞扬声中,他飘飘然了。
一日,他在晋祠赏景玩耍,偶遇一卖茶女郎,楚楚动听,天仙似的,正看得发愣。遽然暴风高文,暴雨倾盆,茶亭里仅剩余傅山和那卖茶的妙龄女郎。风不断雨不断,傅山觉得有些饿了。那女郎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启秀口道:“若不厌弃,奴家愿做一碗刀削面给秀才果腹。”傅山施礼道:“多谢小姐好心。此刻能吃刀削面,甚好甚好。仅仅有壶无锅,怎么做得?”那女郎道:“这有何难?”话落和面,向着欢腾的茶壶削起面来,一根根刀削面,顺着壶嘴而下到壶里,正是:“一根落汤,一根飘,一条白练已出刀,恰似鱼儿腾空跳。”傅山看得自我陶醉。遽然,一根刀削面违背壶嘴,就要落地,只见那女郎用细巧的红绣鞋鞋尖悄悄一挑,送入了茶壶嘴里。
傅山吃面时,风住雨停,那女郎也不见了。傅山一边吃刀削面一边思索着,心中遽然一亮这不是观音娘娘点化于我么?所以跪地叩拜观音娘娘指点迷津。从此,他愈加谦善练笔,勤奋学习,终成一代书法名家。
剔尖儿的传说
剔尖儿,又称拨鱼儿,也称八姑。清朝道光年间,阳曲县志)上对其有具体记叙。细分可为转盘剔尖儿、翡翠剔尖儿、长流剔尖儿、短流剔尖儿、一扒拉等。和面也有考究,并州人常用白面四份、绿豆面或高粱面}份,水三份,搅成均匀的糊糊,用净布盖好饧一个小时。饧好的面糊放入盘里(或小铁铲上),左手托着,右手持竹尖筷子,让盘中(或铲子上)的面糊流到边沿上,用筷子蘸着水,由上而下拨成“两头尖尖中心圆,粗细均匀三寸长”似鱼肚形的面条,在开水锅里煮熟即成。这种柔软易消化的剔尖儿,浇上卤或放上炒肉片儿,特别合适小孩和白叟食用。
说起这剔尖儿,也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因与“八姑”有关,故剔尖儿又称“八姑”。
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大众遭殃,唐太宗李世民也急得团团转,无计可施。丞相魏征访得汾州府境内绵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叫田善友,管着五龙,所以上奏太宗皇上,向田善友求雨。太宗李世民即刻下旨,令大众向绵山求神祈雨。公然灵验,大雨如注救活了庄稼,枚活了大众李世民为了表示感谢,带领文武百官特意朝拜绵山。其时,他的妹妹李世姑也随同前往拜谒。
李世姑到了绵山,拜五龙圣母为师,一边诵经修行,一边采药为村民治疗疾病。一日,李世姑正为一青丝婆婆看病配药时,青丝婆婆就昏死过去了。世姑匆促唤醒青丝婆婆,刚舒口气,就去配药。青丝婆婆说是饿极了,要吃口饭,世姑便去为她煮饭。世姑自幼生长在宫里,从来没有做过饭,和面时,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终仍是和成了稀面糊,真实不知该怎样下锅。所以,她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向锅里拨面糊。她拨出的面糊,似鱼儿往锅里飞,煮出来两头尖尖,吃着软糯甜美,青丝婆婆边吃边夸非常满足。
本来,这位青丝婆婆便是李世姑的师傅五龙圣母改变的,专门检测李世姑的心肠是否仁慈,成心出难题,要口饭吃。没想到李世姑心肠这么好,虽然没做过饭,却尽了最大尽力,天然非常喜欢。所以问道:“孩子,这叫什么?”李世姑专注煮饭,将“这”字误听为“你”字,想到自己已入空门,不好说出台甫,只好将不为人知的乳名说出来:“叫八姑。此事传到民间,人们就把剔尖儿又称为“八姑”了。这别尖儿、拨鱼儿、八姑遂成为并州人传统煮面食,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