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生活大视野资讯正文

厉害了我的哥——中国科考船连破世界纪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3-25 00:34:32  阅读:5897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邓莎

如今正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我们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唯有努力工作,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来给党和人民汇报。而远在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海沟(已知地球最深处)的中国科考船“探索一号”也没有闲着,他们正以自己的行动给两会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探索一号破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地震剖面数据,这是非常厉害的,意味着我们对地质的防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个是6329米的深度,刷新了水下滑翔机领域的世界纪录。

  没错,就是这艘船。

  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去年,这艘科考船的“处女航”,完成了我国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突破了我国海洋科技界万米深海的禁区。

不仅如此,“探索一号”所携带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也打破了一项中国纪录。

  这艘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这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也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当然,这些都是2016年的成绩,就此翻篇。

  2017年新纪录

  今年1月15日,“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从三亚启航,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再次出航!

  如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迎来了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一个是,我国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地震剖面数据,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另一个是,我国水下滑翔机完成6329米下潜深度,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万米级海洋地震剖面数据

  现在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两项世界纪录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万米级海洋地震剖面数据。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海底地震仪。

  那么,海底地震仪所探测来的数据有啥用?还记得2004年的印尼海啸吗?当时印度洋海底发生地震,震级高达9.3级,造成20多万人死亡。如果能对海底有更多的了解,就可以少一些这样的灾难。

  在专家眼中,海底地震仪探测到的数据极为珍贵。海底地震仪是海洋地球科学探测的一种重要设备,通过记录海底地震波动信号,对海底地层进行地震波成像,为认识海底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依据。

  事实上,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九五”期间开始,经过近20年努力,成功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我国也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具有自主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能力的国家。

  小编还记得,去年7月30日凌晨,探索一号“处女航时所布放的5台海底地震仪,就成功记录了当天05:18发生在马里亚纳海沟的7.7级天然地震。震中距约970 km。(厉害吧,真的能测到地震)

  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

  另一个数据是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领域的世界纪录。创造这一纪录的是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什么是水下滑翔机?

  这是一种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实现在水中滑行并收集水体信息的新型水下机器人,具有低功耗高静音的特点,可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有效提高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是现有水下观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小编拿到了一组数据,“海翼”号此次搭乘“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历时4天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87个小时,总航程超过130公里,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

  世界纪录如何打破?先定一个“小”目标

  事实上,这项世界纪录“6329米”的突破还颇为曲折。

  根据小编的了解,在航次的前半段实验中,“海翼”号经过6次的下潜,历经了44.5个小时,在深度上达到了6082米,水平航行距离达到了67公里——这已经打破了世界纪录。实验过程中,“海翼”号状态良好,并显示出了在复杂海流及恶劣海况下良好的航向保持和数据交互能力。

  中科院科考队员将“海翼”号回收后,滑翔机团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在确认“海翼”号状态正常的前提下,科考队制订了再进行两次超越6200米深度的试验,并“突破世界纪录5%”的目标,即下潜目标深度设定为6300米进一步检验“海翼”号的运行性能。

  然而,在后半段的科考航次过程中,海况十分恶劣,平均涌浪高度接近3米。

  滑翔机团队再一次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测。在恶劣的海况下,“海翼”号的布放和回收都是一种挑战。此次布放中,“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的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从理论上来说,等待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研发人员再去做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离开监控站,确认通讯设备工作正常,思考特殊情况的应急预案,对设备数据反复查看,生怕错过了某些微小的问题而导致“海翼”号与监控站联系受阻。

  100米、1000米、3000米、5200米、6200米观测任务一步步做的踏踏实实,获取的数据也显示着“海翼”号仍然具有充足的能力和热情去挑战最终6300米下潜深度的目标。

  “目标下潜深度6300米。”

  “对应水深压力64.31兆帕,预计下潜时间12小时10分钟,航行方向65度,俯仰30度……”

  研发团队对这些参数进行二次确认,以确保“海翼”号以最佳的参数去冲击6300米下潜深度目标。

  又一次12小时的漫长等待。

  根据科考队员的回忆,等待中,滑翔机团队显得出奇的平静,尽着最大的努力做着最坏的打算。与这份平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接近预期出水时间他们的坐立不安,反复检查着监控站的设备情况,等待着游子报平安的电话。

  通讯电话响起的一刻,团队欢呼了起来,这一年里所有的成功与失败,疲劳与兴奋,都融进了这欢呼中。

  6329米,“海翼”号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金文明副研究员说——

  当接收到6329米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我的同事甚至欢呼起来了。其实我的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就在去年同一个海域,我们的一台水下滑翔机在挑战6000米深度世界纪录的时候与母船失去了联系。现在“海翼”号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并安全地回收到甲板上,我非常高兴

  在回收的过程中,母船探索一号也开足了马力,冲向游子“海翼”号的位置:每3分钟记录一次设备的GPS位置和状态,计算水下滑翔机的漂流速度与方向历经4个小时航行与搜索,终于将“海翼”号安全回收到甲板。

  至此,“海翼”号的观测任务已经完成,证明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智能设备,能够对现有深渊观测任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罗业腾助理研究员说——

  这个航次“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一共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时间达到了87小时48分钟,累计航行达到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海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此片海域的水文特性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的消息显示,目前,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的科考活动仍在进行。科学家们还将从深渊生物学、深渊生态学、地质及地球化学等不同专业和方向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展开更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科考队预计在三月中下旬返回三亚。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